资粮道——佛教信仰(外在信仰)偏显而佛教理性(顺理性)偏隐——信智未转位 加行道——佛教信仰(顺内在信仰)偏隐而佛教理性(理性)偏显——信智渐转位 见道、修道——佛教理性(悟性)显而佛教信仰(内在信仰)隐——信智已转位 究竟道——佛教理性(圆悟性)彻显而佛教信仰(平等信仰)彻隐——信智圆转位 4)佛教信仰四层次的具体特点 从特征看,在佛教信仰的四阶段,其变化可归纳如下: 在第一阶段,有三方面的变化:一者是在强度方面,即信仰的力度增大,这主要是在归依方面;二者是在内容方面,即信仰的内涵增加,如由对三宝的逐步深入的信解,而将信仰逐渐深化,这主要是信方面;三者是在形式方面,即善根以信仰的显现为主,而以理性的显现为辅。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增强。 在第二阶段,由于获得对一切法的真正胜解,生起加行无分别智,对三宝的认识趋于深化,佛教信仰渐被净化。此时可从三方面观察佛教信仰的变化:一者是在质上,即通过胜解,信仰渐渐与理性融合,而渐被净化;二者是在强度上,即信仰的强度在显现上减弱;三者是在形式上,即理性偏显,而信仰偏隐。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净化。 在第三阶段,修行者已经生起根本无分别智,悟入诸法真理,信仰与智慧真正相融,完成净化,从而开始发生转化,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者在质上,即信仰已被净化;二者在形式上,信仰渐渐转化,即渐渐被超越,而在显现上隐没,唯有智慧显现。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转化。 在第四阶段,已达佛位,信仰完全转化而被彻底超越,彻底处于隐位,一切皆是佛陀的圆满智慧的依缘的任运显现。这一阶段的变化,可称信仰的超越。 2、佛教信仰的发生 佛教信仰的发生实际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在什么意义上可认为信仰发生了?第二,信仰为什么能发生?第三,信仰是怎么发生的?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信仰发生的判定问题,以及信仰发生的机制问题。 1)佛教信仰发生的判定 佛教信仰涉及到所依待的对象与心相问题,因此,其发生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条件的具足。在外在方面是对佛、法、僧三宝的归敬、依止与忍可、乐欲,在内在方面是真诚,或者说澄净之相。当外在相有内在的澄净之心相相应时,佛教信仰即已发生。这其中要注意,如果内外两方面没有合一,则没有佛教信仰的发生。比如,唯有归敬、依止与忍可、乐欲,而在内心没有获得澄净性,就与外道对神的崇拜,以及对外道法的遵受等外道信仰区别不大。即使在对象为三宝的情况下,也非佛教信仰的生起,仅是与佛教结了一缘而已。另外,如果唯对三宝中的任何一项或两项起信仰,也非佛教信仰的发生。因为就佛教的安立而言,三宝代表了佛教的核心内容,而且三宝是统一的整体,不能有取舍分割。在三宝中,佛陀(诸佛)是法的圆满觉悟者、教的根本安立者、众生修行的根本导师;法是觉悟发生之根本所依,即唯有通过法才有觉悟发生,而且也是觉悟所证的境界,或者随顺此境界的安立;而僧宝是佛的主要随学者、法的传承与住持者、众生修行的主要老师。显然,离开佛,佛教就没有导师、榜样与觉悟者;离开法,就没有觉悟与解脱之道,也就没有觉悟的最终发生;离开僧宝,就不会有佛法的传承、住世与流布。这反映到信仰的建立上,只有对三宝皆起归依与信,佛教信仰方得生起。否则,只是与佛教结了缘,还谈不上建立了佛教信仰。可举一例作一示意性说明。如唯对佛陀有信仰,则在将佛陀当作唯一觉悟者的意义上,是向信仰方向迈出了正确的一步;而在将佛陀理解为救世主的意义上,则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行进。当然,无论如何,这种种情况皆是与佛有缘。 2)佛教信仰发生的机制 按照佛教的缘起论看,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有因缘的,换言之,是在因缘成熟时发生的。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也是佛教修行的起点,在此意义上,佛教信仰是佛教解脱与菩提之因。但佛教信仰实际是在其因缘成熟时发生的,因此,本身是一个果。而且,从其发生之因缘的角度看,佛教信仰之缘起具有甚深之意味,并非那么显而易见即可予以揭示的。 佛教信仰是因缘和合而发起的,而且其因有一个复杂的成熟过程,因此佛教信仰具有复杂的发生结构。如择要看,佛教信仰发生之特点可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善根为内因。佛教信仰的缘起的内在原因是善根。按照唯识学,善根是本有无漏种子所摄的善分势力。善根无始时来就有,当众生与佛教结缘时,就熏习善根,令其势力增长,当其成熟时,就有佛教信仰发生。但善根的成熟须经一个宿世多生的善缘熏习的过程。 第二,善缘为引发条件。当众生内在的善根成熟时,佛教信仰方能生起。但善根的成熟要求善缘的不断熏习。从与佛教最初结下善缘始,到佛教信仰的生起,其间可能经过无数无量期生命的流转,其间会与佛教再结种种种种的善缘。善缘就是众生与佛教(包括诸佛之教,以及诸佛,其他诸圣者等)所结的、于众生解脱、觉悟能起胜增上作用之缘。事实上是这些善缘引发了佛教信仰,乃至最终的觉悟解脱。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是佛典所反复显示的。在小乘与大乘的经典中,有无数因缘故事表明了这个道理。在《贤愚经》第二十贫女难陀品中的贫女难陀供灯故事就是一例。难陀赤贫,以行乞所得微钱,换得一小灯,供养佛陀及僧众。此灯虽小,但甚至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不能扇灭,佛陀授记难陀在未来将作佛,名灯光如来。佛陀并述其往昔因缘,曾供养迦叶佛。虽后有嗔恨心生起而将结缘善根覆蔽,报得五百世贫穷,但此结缘善根不灭,而有与释迦牟尼佛的相遇等。总之,就缘起来看,供养迦叶佛是难陀前生与佛教所结最初之善缘,后来还有供灯等善缘,这些善缘是释迦牟尼佛授记贫女当得成佛的依据。考虑到成佛得有佛教信仰为入门,由此授记可以推知,难陀之佛教信仰的生起缘于与迦叶佛等的结缘。此例清楚揭示了佛教信仰乃至成佛的缘起的甚深性,即善缘表观的偶然性、旷劫的不灭性,以及对殊胜大果的微妙感引功能。也是在类似的意义上,大乘常讲菩提心不失,即认为只要一发菩提心,则在此后的流转中虽可被烦恼障、所知障遮蔽,但永不会被磨灭,而是在未来仍将显现,并在逐渐的增强、清净与转化中,实现最终的觉悟。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