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 >>“呼格案”内参记者:一场冤案的非典型平反

“呼格案”内参记者:一场冤案的非典型平反

时间:2015-01-12 17:22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呼格吉勒图案发生后,出于偶然,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得知此案,了解到呼格吉勒图可能是被误判,而真凶另有其人。从2005年起,他连续发了5份内参,借着新华社独有的管道,直接向中央反映此案,每份都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批示。坚持9年后,呼格案终于宣布启动

  原标题:“呼格案”内参记者:一场冤案的非典型平反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苏晓明

  本文首发刊载于2014年12月25日发售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690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左”与“右”之间,汤计有些摇摆。他说:“我不喜欢这样的划分,如果非要站队,我宁愿站在中间。”

  汤计身高1米83,身材健壮,声音洪亮。作为“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的主要推动人,他最近声名鹊起。

  呼格吉勒图案发生在1996年。嫌疑人呼格吉勒图被怀疑犯有流氓罪和杀人罪,抓捕、取证、审问、公诉、一审、二审,所有司法程序在62天内进行完毕。呼格吉勒图被判死刑。那时他只有18岁。

  出于偶然,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得知此案,了解到呼格吉勒图可能是被误判,而真凶另有其人。从2005年起,他连续发了5份内参,借着新华社独有的管道,直接向中央反映此案,每份都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批示。

  坚持9年后,今年11月20日,呼格案终于宣布启动重审程序。本月初,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宣布了重审结论:呼格吉勒图无罪。

  “我觉得当记者的第一要务是解决问题,这比报道新闻重要。”汤计说,9年来,呼格吉勒图案成了他的心病,如果最终未能平反,他可能用整个余生来谴责自己。“9年的心血不能最终只画了个‘逗号’或者‘省略号’,这不符合我的性格。”

  

 

  汤计。图|CFP

  “那些终归都是物质,不是命”

  汤计今年58岁。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目不识丁,因此读书一直是他的梦想。但时运不济。文化大革命断送了他的学业。1971年,汤计年仅15岁,托关系进入天津大港油田。在人事关系上,他是一名钳工。但他的真实工作,是在体工队打排球。

  没有完成学业一直是他的遗憾。因此,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他就想方设法考进了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他顺理成章进入新华社山西分社,之后又调到内蒙古分社,专做政法报道,一干就是20多年。

  他自信做过许多掷地有声的报道,但无疑,只有“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堪称他事业的顶峰。

  2005年,呼格吉勒图已去世9年。他的父亲李三仁和母亲尚爱云,仍然生活在为有个强奸杀人犯儿子而无法抬头的耻辱中。这一年10月,警察带着一个新的“凶手”去当年的案发地指认现场。目击这一场景的老邻居将此事告诉了尚爱云。“你儿子可能是冤死的。”他们说。

  尚爱云哭了一宿,第二天就去了公安局,满心认为可以为儿子讨回清白。

  等待他们的却不是清白,只有互相推诿。他们被区公安局推到市公安局,又被推到自治区公安厅。有的地方连门都进不去。老两口从满怀希望堕入走投无路。

  别人告诉他们,伸冤要找律师。他们因此找到了内蒙古何洋律师事务所主任何绥生。“他是呼和浩特很有名的律师,希望能为我儿伸冤。”尚爱云说。

  何绥生了解案情后,认为呼格吉勒图案确实有问题,但考虑到一审二审的主要司法机关负责人仍然在位,而呼格吉勒图却已被枪毙,想要通过个人力量、依靠申诉来翻案,他认为不太现实。他支了一招——找记者,找媒体。

  尚爱云和李三仁就这样找到了汤计。

  汤计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李三仁和尚爱云的感受:“看到老两口老实巴交的,立刻就体会他们老来丧子的那种痛。”

  多年做政法报道积累的人脉此时派上了用场。汤计证实了老两口听到的消息,公安部门确实抓获了一个杀人狂魔,而此人正与呼格吉勒图案有关。

  “你想想,当初被枪毙时,呼格吉勒图刚满18岁,被五花大绑,要被当做凶手枪毙,但案子不是他干的,他该多么无助。”汤计说。

  这么多年,他见过无数求助者,有的被骗,有的家被强拆,但没有一件像呼格吉勒图案这样让他受到触动。他说:“那些终归都是物质,不是命。”

  “不是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走到今天”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那代人,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儿子,汤汁身上仍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说到刚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的心情时,他会说,“就是想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谈到作为一名新闻老兵的体会,他说“首先要在党的领导下”。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汤计为“呼格案”平反的工作中显得更加矛盾:呼吁平反本身,是对现有公、检、法系统的挑战;而他所能依靠的,也是公、检、法内部“有良知之士”。

  最早的消息来自时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长赫峰。赫峰向他证实,确实抓获了一个系列命案的嫌疑人赵志红,此人的供述中有1996年的毛纺厂命案。

  汤计马上派了一名年轻记者到毛纺大院还原赵志红指认现场的经过,自己直接去了赵志红专案组。专案组有人告诉他,内蒙古公安厅已经成立呼格吉勒图案复查组,然而有些领导不愿再翻这桩旧案,复查难度极大。

  2005年11月,汤计发送了第一篇内参《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内参很快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2006年3月,内蒙古政法委正式成立“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复查组。当年8月,汤计得到消息,复查已有结论:当年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的证据明显不足。

  一位自治区政法委领导告诉他:这是冤案,但不能由政法委改判,需要走法律程序。政法委会要求自治区高级法院复查,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两家成立复查组,依法再审。

  然而,2006年11月28日,突然有人向他传递消息说:赵志红案已完成一审,但没有公开审理,赵供述的10件命案,只起诉9件,惟独没有与“呼格案”相关的毛纺厂命案。

  一年多来,汤计已搜集到了赵志红的几份口供笔录,警方复核组、检方领导、政法委领导及复核组成员的一些重要谈话信息。这些材料都指向一点:“呼格案”或许是冤案。然而赵志红的起诉中没有涉及此案,是否意味着情况有变?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