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各地高考作文题陆续发布。这几年来,高考作文似乎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原因或许就在于,相对于理科答卷的统一化格式,高考作文因其文本、选题、立意等各方面的多元化,而更能给与考生以及“围观”的社会更多选择,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份高考作文的答卷。 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都在无意识间成为全民作文——社会各界津津乐道于各地高考作文的差异,并且根据各自的立场与取向,在心中给高考作文命题打分。民众之所以如此关注高考作文,不仅基于高考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更是对于高考作文背后所能反映出的时代晴雨表有所期待。 之所以这么说,是民众对于高考作文有着越来越高的价值诉求。民众理想中的高考作文命题应当更接“地气”。在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应景式作文后,无论是雷人文章还是愤青大作,至少能部分体现出多元化社会的个性化表达,是对于同一现象哪怕截然不同的判断与反应,这才是社会发展至今应有的文化同步效果。既然我们在现实中有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每个人有权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为何不能允许高考作文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呈现形式?中国文化不是一直强调“文如其人”么? 虽然这几年高考作文也在求新求变,但有时候给人感觉是矫枉过正。比如今年北京地区高考作文试题是“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让人不明白试题到底是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而重庆试题“大豆升华”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至于上海试题“更重要的事情”,更让人慨叹于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作文的陈旧无趣。 其实,高考作文改革吃力不讨好,就在于高考作文要模拟的是理想更应是现实。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都喜欢在宏大的理性与道德上跳舞,文字虽然炫目却打动不了人心。糟糕的是,我们的校园虽大,我们的高考作文试题虽然越来越多变,却容不下孩子们的现实主义烦恼。 为什么对于食品安全的危害、社会贫富悬殊造成的不公平现象,这些沉甸甸的现实不能融入高考作文试题?其实,现实已经在不断给教育出题,希望教育能给与孩子们更圆满的答案,孩子们在应试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着符合自己期许的当下与未来,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理想? 都说文以载道,文字基于中某种理想,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也是用作文来表达某种理想。理想不是苍白的白纸黑字,它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日复一日的现实中被具象化,成为我们日常感知后的心灵所悟。高考作文被命题者寄予着很高期望,同样也受到社会的注目,它理应承担起这一责任:让孩子们用现实编织的理想化为字里行间的点滴话语,也让曾经一度感叹与孩子隔膜的成人社会,能够从这扇小小的门中看到孩子们对于时代的想法、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明天的憧憬。或者可以说,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能看到孩子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或许不是我们所选择的,但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与时代同在。社会期盼着孩子们从容用笔写下他们所触摸的那个小世界,不管它是美好还是有点丑陋,是喜悦还是多了悲伤,是愤激还是假装成熟,总之那是孩子们的真实,是真实的孩子们告诉我们真实的理想,是我们学会面对真实而不是假装活在假大空的理想中。高考作文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或许它应当承担的文字使命不仅于一次考试。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