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 “红灯停,绿灯行”,这大概是我们小时候学到最早的、记得最牢的一条有关社会公共秩序的准则。还在穿开裆裤那会,父母就一次次语重心长地教:娃啊,过马路千万不能闯红灯。 人越长越大,却越来越“不会”过马路了。凑齐一撮人就走,哪管什么红绿灯,这样的场景我们都再熟悉不过,那一张张脸上写满了不屑,“看你们敢撞过来?!” 6月3日起,上海开始对乱穿马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违规者罚款10元。随后便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报道。有人理直气壮地反问,“又没被车撞,关你什么事”;有时髦女郎从警察手中一把抢回身份证,拔腿就跑;还有男子在闯红灯被罚款后当众发飙:“以后再也不来上海了!” 国人无视规则的意识已久,靠一时的惩罚很难立即去除闯红灯的陋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能走出开罚这一步,让国民敬畏规则,重建秩序观念,至少值得肯定。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修养的人往往把“闯红灯”、“随地吐痰”等行为看作是“最没教养的”。所以在日常行为中,不闯红灯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因而人人效仿,违反者则会遭到一致鄙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所有人共同遵守的社会风气。 当然,国内有着车多人多的客观现实。但其实,乱穿马路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抢”的意识和浮躁的心态。即便是人人有份的东西,在惯性思维的驱使下,国人也要去争去抢,似乎不抢就会有损失,便会落在人后。 闯红灯罚款10元,有点逮到一个算一个的意思。警察一走、活动一过,又卷土重来,所以还真不能指望能罚出个未来。既然大人们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如换个思路:好好过马路,从娃娃抓起。 这当然远不止教他们一句“红灯停,绿灯行”那么简单,更要告诉他们,大人们错的时候,要“批评教育”;让孩子监督父母,进而影响身边其他人。孩子嘴中的“鄙视”也许比交警的罚款更让成人内心震撼,更具“杀伤力”。 只是,过马路都要从娃娃抓起,娃娃们真是太累了。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