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之前马云和王健林有一个赌约,认为电商未来能够占到整个流通业的50%。你怎么看这个预测? 方淦:中国很难讲,但是我可以引用美国的一些例子。圣诞节我在美国去商店买东西,发现有两种店不容易找到,第一是书店,第二是电子器材店,还有卖音像CD的店,玩具店等等。至少从美国来看,电商对这些领域有很大的冲击,大家都在网上买。但像服装、鞋子、体育用品等方面的店面还是很多。 “我们会针对中国市场做出一些改变” 南都周刊:从“我要开店”到“全球开店”,亚马逊似乎正在加速中国市场的扩张节奏。 方淦:2011年7月我们的运营中心还不到10个,现在已经有14个了。根据亚马逊全球第三季度的财务表,第三方平台市场份额占了40%;中国市场上因为上线时间还不长,还没有达到全球的规模,但是从成长的速度来看,前景非常好。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很明显,可以在亚马逊的B2C平台上有很大的发展机会,因为亚马逊全球有1.88亿的忠诚消费者。至于如何把外国的卖家引进来,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个事情。 南都周刊:现在中国很多品牌其实属于渠道性品牌,认知度很差。不做推广、不做资源购买的话,消费者永远不太认可他们,商家就永远没法把销量做起来。 方淦:我们这边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三零政策”—没有平台费,没有年费,也没押金,把门槛降得很低。此外我们有个分成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原则就是双赢,如果卖家不赚钱,我们没有赚钱的权力。怎么帮卖家推广他们的品牌?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客户的角度去建立品牌和做促销。例如,消费者更喜欢亚马逊的推荐服务而不是广告。 南都周刊:所以这个也可以理解为,亚马逊掌握了大量的消费者数据,基于这个数据可以做非常精准的营销? 方淦:具体的数据不方便透露,但你可以自己体验一下喜欢比较精准的推荐还是不精准的广告。我觉得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前者。 南都周刊:亚马逊倾向于用数据的方式或者说机器的方式去管理卖家,例如一些自动监测的体系,这引起了一些争议。 方淦:我们有很多原则,比如说你可以促销,但是促销时你发货的时间不许晚,客服方面要多准备人力,要开发票,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如果你做了很多促销但是客户体验破坏了,我们就会沟通要求你改进。我们是以顾客至上的原则去保护客户,保护我们的卖家。在纠错机制上,我们很期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客户反馈。我们的CEO每天都会看消费者给他的信,会在管理层里面讲给我们听。全公司的领导层都看得到,然后每个人去找答案,给消费者和卖家一个完整的答复。一年365天,他每天都会做这个。 南都周刊:但我们知道亚马逊在中国的客户体验,和美国在一些细节上仍然不太一样,我想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比如,会否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限价? 方淦:我们用的是同一个系统。如果你看到一些好的技术美国的网站有而中国的没有,它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这个系统允许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的情况做一些改变,更符合中国本土的特色。至于价格,我们认为由卖家自行决定,亚马逊没有权力去要求卖家一定要用特定价格去销售。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