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国内谷价一路上扬,最高时每公斤收购价达到8元。小米零售价涨到每公斤16元上下。谷农种植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张杂谷的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 “涨声一片”中,赵治海看出隐忧。“从过去价格较低,农民缺乏种植意愿,到现在谷价骤增,农民跟风种植,谷子的市场涨跌幅度如同‘过山车’,这并不利于一个稳中有增的谷子市场形成。”在赵治海眼里,由国家建立一个价格“蓄水池”,让谷子像小麦、玉米、大米一样由国家收购并设定指导价,是更理想的解决方案。但在此之前,谷子必须尽可能地延长市场链条,建立起“吃得掉”张杂谷庞大产量的加工销售渠道。 每隔两年,赵治海都要在全国两会上展示他的“新宝贝”。 2012年,赵治海拎着瓶酒上全国两会。上一年里,赵生满等46个农民用家产集资,在张家口兴建了北宗黄酒营造有限公司,恢复了传统黄酒生产,而制酒的原料,正是张杂谷。 “张杂谷现在可以用来酿造黄酒了。”平均两公斤谷子产一公斤黄酒,就在2012年一年之中,北宗黄酒就“吃掉”张杂谷8000吨,一举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黄酒企业。2.6万亩张杂谷有了固定去向,亩均增收700至1000元。 2014年,赵治海在全国两会上又亮出一个塑料袋。袋子里装着研磨的植物粉末。“这是张杂谷磨成的谷草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都要比其他饲草高。”赵治海说,“以前总是想着怎么提高谷子产量给人吃,这回我们来转变下思路,谷子的用途由喂人变成喂牛羊。” 经过检测,张杂谷连同谷草磨成的粉末,蛋白质含量达到15%左右,这一数据与苜蓿不相上下。接下来的实验发现,吃谷草长大的牛产奶率高,羊抗病性也更强。 相较于制酒,做饲草的思路意味着“胃口更大”的市场。“谷子和畜牧业的结合注定是个双赢。”赵治海说,张杂谷可以替代进口苜蓿,这将为从源头彻底解决中国奶制品安全问题奠定基础。 有人说张杂谷的高产“要多少就能产多少”。现在,赵治海正致力于让高产的张杂谷“产多少就能卖多少”。 把谷子存在酒窖里,把谷子存在牛羊嘴边上。在赵治海看来,这就像是在和平时期藏军于民。“把耐旱、耐贫瘠的谷子如此‘活期’储存,随用随取,即便再有个‘六零年’,中国人也能踏踏实实吃饱肚子。” 迈出国门,“把张杂谷带到全世界” 1月3日,赵治海在基地内考察苗情,身边一直不离左右的,还有位黑人朋友——阿卜杜拉·汉姆,苏丹国家农业研究院研究员。 从遥远的非洲来到赵治海身边学习,汉姆的目的就是读懂脚下土地上生长着的神奇谷物。 “我的国家大面积种植谷类作物,其中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珍珠黍,但产量很低。”张杂谷的产量让汉姆非常震惊。“能在赵治海老师身边学习到张杂谷的栽培技术,我非常幸运。” 与非洲结缘,又是一次“科学的直觉”。 “非洲的粮食危机人所共知,缺水土地贫瘠的自然条件,产量低下的农业现实,这一切就像是为张杂谷预制的订单。”当得知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门负责人来华考察时,赵治海闻讯而动,主动找上门去。而埃塞俄比亚官员对张杂谷的一见倾心,也正如赵治海此前所料。 2008年,张杂谷在埃塞俄比亚试种成功,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这一产量相当于当地主要粮食作物苔麸产量的3倍。 第一次迈出国门,张杂谷就令世界惊艳。 2009年,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张杂谷抗逆、节水、高产和耐一些极端土壤状况的特性,对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在全球推广杂交谷子种植。希望把谷子生产的一些项目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政府‘南南合作’协议的核心项目。” 张杂谷品种“E7”和“E10”在2011年通过了埃塞俄比亚的注册。这意味着,张杂谷自此可以在埃塞俄比亚大面积种植。乌干达、尼日利亚和纳米比亚等国也随之纷纷开展张杂谷示范种植并全部获得成功。30多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位农业专家都先后接受了张杂谷种植技术培训。 “让中国张杂谷走向世界!”2010年4月,在墨西哥举办的世界饲料与粮食大会上,赵治海的主题演讲,让张杂谷赢得来自世界多国专家的掌声。 2014年9月17日,赵治海探路的脚步又踏进乌克兰。 “当地的年降水量有600至800毫米,沙性土壤不保水,加上降水有时不及时,2014年玉米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赵治海很清楚,这样的条件,正是张杂谷大展拳脚的舞台。 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张杂谷6号,赵治海离开乌克兰的时候,留下了三袋种子。今年,这些种子将在欧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迎来新的丰收。畜牧业发达的乌克兰,将成为牛羊嘴边“活储”张杂谷的“新试点”。 1月4日上午,海南乐东张杂谷繁育基地小小的会议室内,赵治海、阿卜杜拉·汉姆和来自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围坐在小木桌拼成的简易会议桌边,商讨张杂谷在非洲的下一步推广计划。 几分钟前,他们一起为张家口农科院、苏丹农业研究院杂交谷子研究中心海南培训基地挂牌。这是我省与非洲国家共建的首个“张杂谷”研发机构。 而此时此刻,正在发言的赵治海,本应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我右眼有些轻微的视网膜脱落,开完这会我就要准备去手术。”实际上,早在十几天前,医生就叮嘱他立即手术,否则有失明可能。 赵治海一贯如此。2003年夏天,赵治海检查身体时医生告诉他:“你颈部的三根大动脉只通着一根半,再不做手术有可能会瘫痪。” “能不能等我把研究搞完后再做?”赵治海说。 医生问:“得多长时间?” “5年。”赵治海答。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