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目标方面,金融体系中结构不协调相当突出,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一是以银行业结构为例,国家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强大,政策性银行和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偏弱,而在基层,更缺少能在小城镇和农村开展业务的小型商业银行,以致越向最基层走,银行越少,金融服务越弱。二是从资金来源来看,现阶段中国经济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民间资本相当充裕,但没有正常途径使它们从地下金融转为正规金融。如果地下金融的资金更多地转为地上金融的资金,肯定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但这一转变至今未能实现。三是如今的银行体系是否适应于双重转型的要求,是不是需要在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采取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并或拆分,以效率提高为目标展开重组?但这种合并或拆分的重组,一定要由企业自愿参加,企业必须有自由选择权和决定权,而决不能由政府策划和主持。四是如何确定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地位,界定它们的主要服务范围。这也是当前在扩大农村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中的金融机构分工的问题。五是探索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是否成立政策性的城镇建设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城镇化目标提供中长期贷款以及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融资,以促进廉租房建设和环境治理等项目的完成,这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商业贷款是不矛盾的。 记者: 您谈到中国金融改革应当循着市场调节的方向,那么,您怎样看待利率市场化改革? 厉以宁:利率市场化将成为改革的大势所趋。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利率自由化,应当取消对利率的管制,但这不等于对利率的波动不管不问,听其自然。 就近期来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扩大金融业规模;有助于调动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同时,有助于抑制地下金融活动,抑制高利贷行为。然而从近期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在于它会给中小型银行,特别是社会底层的金融活动,即所谓“草根金融”带来程度不等的冲击。 从中长期来说,利率市场化的好处有三点:一是使中国银行业同国际银行业接轨,提升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加速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从而提升中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二是使中国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可以得到充分的、有效的利用,这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对中国银行业整体来说,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从中长期看,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尤其显著。 有几个理念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利率市场化后,中国经济的深化改革并不是仅有金融改革这一项。减少经济的波动,有待于国内经济其他改革的配合和改革成果发挥作用,而不能把利率市场化看做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二是利率市场化本身也涉及许多方面的配套措施,所有的银行都要强化管理,不能再依赖利率管制条件下靠存贷利差稳收利润的做法,这才能对利率市场化作出正确的总体评价。三是利率市场化绝不等同于利率自由化,不等于政府对利率不管不问。政府调节是一种高层次的调节。如果金融市场波动过于剧烈,引起的经济震荡已经不是市场自行调节就能化解的,那么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依然是必要的,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政府是可以使用行政手段来处理的。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过先例。 记者:您谈及位于中国金融体系最底层的“草根金融”,您认为应当怎样把“草根金融”发展好? 厉以宁:在今后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不少专家都建议把促进“草根金融”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理由是充分的,因为这是同城镇化的推进、中小微企业的新建和成长、家庭农场的扩大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在提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农村扶贫开发、增加就业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草根金融”机构太少了,不少地方还没有村镇银行这样的机构。许多大中型银行还没有深入到县城以下的广大基层民众之中,开展为基层民众所需的小额贷款业务,这是需要尽快补上的。 但更重要的改革任务在于从政策上对“草根金融”机构进行帮扶。 一是适度放宽“草根金融”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民间底层”,建立小型、微型的金融机构,包括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小额担保公司、正式的典当行等。适当地对这些“草根金融”机构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设法让这些“草根金融”机构在经营中有适当的盈利而不至于亏损。二是成立专门为“草根金融”经营状况担保的保险公司,以防止“草根金融”机构在经营不善时债权人损失过大,同时也能使“草根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有较大的信心。三是加强对“草根金融”机构业务的指导和监管工作。考虑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对“草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的办公室,根据“草根金融”的实际情况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四是帮助“草根金融”从自己的资金和能力出发,开辟新的金融服务项目,如存货单和库存单的质押业务、房产权抵押业务、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等。五是在已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和第三板市场上,允许有一定规模而且业绩好、信誉好的“草根金融”机构上市。 “草根金融”领域的贷款工作一直存在两大难题,一是风险大,二是成本高。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多次研讨会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负责人曾经介绍他们的做法,包括在开展“草根金融”业务中,在减少风险和降低成本方面积累的经验。它们的经验如下: 一是批量化。这里所说的批量化,是指贷款业务按贷款的性质进行有效分类。在此基础上对于同类、标准的业务尽可能采取批量化、规模化业务处理模式,以降低业务成本。比如以“银政联动”方式,使银行同社区、集贸市场、商城建立合作关系,银行以小额贷款扶植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家庭农场等草根经济单位,进而也为银行培育了一大批可靠的客户,而贷款成本和风险都降低了。 二是专业化。这里所说的专业化,是指在对客户认真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客户的融资需求,按专业分类,银行提供专项融资服务。这种业务还需结合银行分支机构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量身定做”服务项目。如对茶商有适合茶商需求的融资服务,对陶瓷商有适合陶瓷商需求的融资服务,等等。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