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提到荣业行,在英国华人界家喻户晓。荣业行集团创始人、主席叶焕荣,是首位进入英国富豪榜的华人,更在2010年获得女王授予的“大英帝国士官勋章”(OBE)。他创立的助学基金——“叶焕荣兄弟助学金”于7月15日开始接受申请。几个月后,北伦敦荣业行的扩建工程就要动土,卡迪夫和诺丁汉的荣业行建造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近日,记者在荣业行伦敦北部分行采访了叶焕荣。 从洗碗工到华人首富 叶叔带记者参观了北伦敦荣业行,在货舱里有超过1000个货架,摆满了荣业行从远东和本地采购的产品,规模颇大,几个月后,北伦敦荣业行的扩建工程就要动土。谁能想到,叶焕荣是用10英镑开启了旅英创业之路的。 1959年,年轻的叶焕荣怀揣10英镑从香港来到英国,从洗碗工做到小餐馆老板,1970年在伯明翰开了第一间杂货铺,一路稳扎稳打,直至发展成如今的大型华人商城荣业行。回顾创业之路,叶焕荣总结自己的成功源自智慧和一点运气。 “中国文化几千年让人勤力,我说不是,要勤思,勤劳,思要用脑的。”的确,他在重大决策上总是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智慧。很多人都问,为什么当年荣业行会选择开在伯明翰而非伦敦,叶焕荣答说,“如果你在伦敦,你只是大池里的小鱼,伦敦太大了,如果在伦敦开一家店,人家隔几条街的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如果在伯明翰,开店3个月所有人都知道了。” 荣业行逐渐发展壮大后,终于来到伦敦开设分行。让很多人不解的是,伦敦分行并未建在位于市中心的中国城,而是选择了北伦敦。“当时很多华侨说,那里没有中国人啊。其实卖中国东西不一定是卖给中国人,光顾我们荣业行的很多都是英国人”叶焕荣说。而选择北伦敦的更重要原因是这里“八面来风”的地理位置。 如今北伦敦的荣业行俨然成为了伦敦的第二个中国城,绿色琉璃瓦加飞檐和龙凤装饰的建筑群大气恢宏,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印记,也成为了荣业行的标志。 “三位一体”的经营之道 荣业行现在由家族的第二代经营者坐阵,但同时也有不少英国管理人才帮忙打理。叶焕荣介绍,现在荣业行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三位一体”(Trinity):右手是中国人,左手是英国人,中间是自己人。 荣业行的第二代经营者都是专业人士,叶焕荣的3个儿子分别是药剂师,电脑工程师和会计师,侄子是律师,他们术业有专攻,但是现在都回来打理家族生意。这些家族的第二代成员在读书期间从低层做起,利用假期和周末来荣业行帮忙推车。 淡然面对荣誉 因为在东方食品领域的突出贡献,叶焕荣2010年获得女王颁发的OBE大英帝国勋章。此外,他还获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和阿斯顿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当被问及获得这些荣誉的心情时,叶焕荣轻轻摆了摆手,“当你过了70岁,没什么能使你惊喜,平常心对待,没什么特别的”。荣誉来了,就接受它,对叶焕荣而言,就这么简单。 叶焕荣如今已处于半退休状态,说起自己的业余生活,叶焕荣笑言每天中午来荣业行散散步就是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员工顾客聊聊天更是生活的一大乐趣。身为荣业行的大老板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他亲切自然地与员工寒暄,看到相熟的客人也会热情地握手打招呼。 几个月后,北伦敦荣业行的扩建工程就要动土,卡迪夫和诺丁汉的荣业行建造计划也提上日程,未来的荣业行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叶焕荣的心态依旧平和:“别期望那么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赤诚中国心 办助学基金 作为祖籍广东东莞的客家人,叶焕荣也一直心系祖国的发展。深知教育重要性的叶焕荣选择“投资人才”。2000年,荣业行设立了“叶焕荣兄弟助学金”,每年帮助30至35名经济上有困难的华人优秀学子攻读英国高等教育。今年的助学金申请通道已于7月15日开通。 2004年,荣业行又与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联合设立“叶焕荣兄弟奖学金”,每年全额资助3名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中国学生,到剑桥大学进修;并资助2名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的英国学生,前往中国进修。叶焕荣介绍说,他本人并不参与奖助学金的评定,“我没有上过大学,让一个小学生来评定大学生是不公平的,我有专业的团队负责这件事”。 谈起当初建立助学金的初衷,叶焕荣表示:“以前蔡元培就说过‘教育才能救国’。国家发展靠人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投资人才不是我个人受益,而是未来中国受益。” 叶焕荣是英国华人的骄傲和榜样,他时刻记着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中国人要自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他回忆了创业最初的一个小故事:当年在伯明翰开第一家荣业行时,伙计下班后会去对面的酒吧喝酒,但很快酒吧老板就不再欢迎他们去了。叶焕荣去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伙计们总是把花生壳随意扔在地摊上,“其实这不是歧视,而是我们中国人没有做好自己”。在荣业行内连接办公室和超市大厅的走廊里,有一面穿衣镜,叶焕荣要求每个工作人员要对镜整理自己的仪容,确定以最好的姿态为顾客服务,“因为我们走出去不仅代表荣业行,更代表中国人”,叶焕荣一边说一边对镜整理了自己的衣领。 创业需准确定位 回顾起当年创业的原因,叶焕荣表示,自己当时没后台没钱又没有专业技能,唯一脱离贫穷的方法就是做个小买卖,走上做生意的道路是天性使然,当时的信念就是“我讨厌贫穷”。年轻人也应该想想为什么要创业,如果答案是“我讨厌贫穷”,这是一个好答案;如果是“我想成为有钱人”,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他认为,年轻人一开始不需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要找准定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叶焕荣将社会比喻成一个洋葱,做生意要知道自己想成为洋葱的哪一层:“我们荣业行不卖最好的,但一定不卖最差的,我们卖中间的,我们有自己的定位”。 在面对创业的艰辛和困难时,叶焕荣非常乐观:“困难一直都存在,最初就是不识人,不知事,又没有钱;现在的困难是找到好的管理人才,中国人说见招拆招,船到桥头自然直,所以想太多没用。”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