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现在讲的话,其实都是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了美国的价值观,这其实是中国现在成功的王道。 按你的这个说法,以前好像没有这样的类型片。在这种情况下,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是什么? 陈可辛:以前真没有这个类型,所以我们在营销和发行上是非常困难的。观众习惯了你给他一个类型片,这样他可以比较,知道你想讲什么,他是否感兴趣。但是,你看了这部片子后会觉得它是有类型的,这就是怀旧,情感的东西谁看都会感动。 因为它不够类型化,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场试映,也做了很多问卷调查,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这部片子老板也是我,导演也是我,我做试映和问卷调查不是为了对付人,而是想得到对这部片子比较真实的意见反馈。我们试映了四场,都不是找业内人士来看,而是找不认识的、真正喜欢看电影的、一个月起码看两部以上电影的观众。这四个厅坐的是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有75前的,我们觉得应该是最核心的观众,有75到80的,有80到85的,还有一场是85后的。四场我都进去看了,其实反应是没有分别的。我们发现观众把这部片子当喜剧去看。它确实是喜剧,但不是《泰囧》那样的喜剧。不过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看完后,填的调查问卷显示,89%的人都是非常喜欢的,感觉普通与不喜欢的只有2%-3%,这就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有商界人士看过这部片子吗?他们的反馈是什么?他们跟你的视角有什么不一样吗? 陈可辛:很多商界人士看过,他们都特别激动。当然他们不只是因为这部片子写的是商业而激动,他们也为自己经历的年代而激动,这就是他们的年代。他们的视角也没有什么不一样,说到底是因为情怀没有什么不一样,大家都是人。看到初恋,看到朋友打架都能唤起当年的回忆。最震撼我的是一位在试映场里看片的女士,她也是一个创业者,也去过美国,回来后也是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她没有讲太多自己的故事,但她哭了,她说这个戏多好,他们(几个合伙人)还能做朋友,我连朋友都没有了,我很想打个电话给以前合伙开公司的好朋友。 从你内心来讲,作为一个香港人来讲解读中国内地的商业生态是否必然存在隔膜? 陈可辛:我没有完全拍商业世界,我只是借了一个商业世界的背景拍友情、拍成长。我不敢肯定,我真的是要拍特别专业的商业世界的话,观众会看得懂吗?如果我自己都看不懂,就别说观众能看得懂还是看不懂了。观众看拍与企业家有关的电影,也是为了看他这个人,还是一个传记片,而不是看他怎样去收购公司。别人拍美国总统也不是拍政治,而是拍传记。 【延伸阅读】亚布力论坛上陈可辛与企业家的对谈 场景镜头 成冬青与王阳在新梦想赚到了第一笔钱,成冬青将钱分了一半给王阳。王阳拿着钱,嘴里大喊着:“有钱啰。”一兴起,将钱撒向天上,那个简陋的办公间里满是钞票在飞舞。 冯仑:中国人即使是突然有钱,表达的方式也挺含蓄的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描述他第一次挣了一笔钱的时候。那时候日子很穷,突然挣了一笔钱,他跟太太在家里把门上了杠子顶住,两个人坐在床上数钱。数了一晚上,那时候钱不是一百一百的,都是十块的,他跟老婆两个人数,老怕数错。他跟我说,那个时候真快乐。 陈可辛:存在文化差异,但这确实是一个很有用的镜头 我出身也不怎么富裕,但毕竟在香港,不至于完全没钱,所以很难理解他们怎么会扔钱。剧本就这么写了。年轻人都说:我干过这种事。结果也拍了。预告片里剪了一个镜头进去,给中影看的时候,对方说这个很好,再加两秒,这个镜头肯定是最能卖的一个镜头。所以,确实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