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钟调回到一百年前甚至更早,你会发现,那时的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想象力其实贫乏得很,并严重高估当时已有的技术发明的应用前景。比如,收音机、电视机的接连出现,就曾让当时的人们预期此后的一代代人都将生活在广播电视时代;另有专家言之凿凿,认为广播和电视有助于消除国家和族群之间的沟通障碍,让这个世界不再发生战争。 如今被赋予想象力的是3D打印,一种通过材料逐层添加制造三维物体的变革性、数字化制造技术。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一书中就对这种技术大书特书,认为这将是美国重塑制造业、逆转中国制造压倒性优势的最后机会。而在中国,3D打印也成为继云计算之后,又一个在产业界、投资界和政府科技部门走俏的新潮概念。 我仍然怀疑,克里斯·安德森们对3D打印技术的描述和评价,跟先前人们对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的想象和预测一样,对技术发展前景的判断相对保守,夸大了其应用前景,并忽略了革命性的新技术带给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 全球顶级的3D打印和机器人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教授胡迪·利普森和研发专家梅尔芭·库曼合著的《3D打印:从想象到现实》一书,翔实、全面地介绍了3D打印术。书中指出,3D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之所以可行,就在于创造出了敏捷制造模式,从而兼具大规模生产和手工生产的优势。但作者也强调,至少在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3D技术联网实现的云制造仍难以替代既有的工业生产模式,要想生存,就“必须追求价值链的高端,制造和销售高利润的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革命化的体验”。 最让人期待的3D打印技术应用是生物打印。这项新技术已经可以为人们“打印”义齿,在可预期的未来,也将涌现出“打印”的骨头关节、心脏瓣膜;但究竟什么时候能打印出整段性的骨骼、皮肤、肌肉组织、内脏器官和大脑,尚未可知。如果上述一系列目标得以实现,人们可以在理论上按需替换衰竭、病变、受到严重创伤的器官,从而获得所谓的“永生”,那必然带来极大的伦理挑战。 3D打印技术最有可能在短期内以最少争议获得较普遍应用,或许在教育领域。借助3D打印术,边做边学、触觉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不再成为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课堂将能够更逼真地模拟工厂等生产、实践环境,“帮助学生更早、更安全地失败”。打比方说,未来的医学生将不必遭遇如今的尴尬(非得在毕业实习时才到医院门诊、住院部接触真实的治疗),而可以通过3D打印提供的原型化工具,开展解剖等多方面操作训练。 很大的问题是,3D打印技术的应用,对现有的经济、社会秩序乃至法律制度形成了挑战,并将随着技术进一步细化创新,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破坏力。在美国,借助3D打印绕开枪支管制法规,自行造枪已有个例。“打印”药物的技术难度也很低,极可能加剧如今已经很严重的药物滥用问题。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体系岌岌可危。3D打印+“众包”制造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受害者将无从通过现有的法律制度维权。政府部门应当对这些渐趋明朗的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密切追踪技术进步及其引发的多方面问题的变化,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打造”3D打印产业上。(作者为时评作家)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