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使一个人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一个人倔强地反抗着命运……”少年时期的许又岚所处的年代,用“饥寒交迫”来形容并不为过:一日三餐经常无以为继,身上衣裳往往破旧不堪。特别是到他读高中的时候,每天吃饭都要排队,如果去晚了或是排在后面,就没有饭吃,只好饿肚子了。 贫穷,是部内涵十分丰富的教科书。每当看到父母每天天还没亮就下地劳作,那么辛苦,那么累,但对改善生活还是于事无补,许又岚就想:要是有机械化就好了,不仅可以帮助父母减轻劳动负担,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这样就可以富裕起来,如果富裕了,那就有饭吃,有衣穿了。刚靠经营那几亩土地,根本就无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为了不致挨饿,勤劳的父亲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做点小生意,如卖鱼、卖肉,甚至卖花生、瓜子以及做一些劳动强度很大的生意,如做豆腐、煮酒等,只要什么生意赚钱,就做什么生意,经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清晨五六点就要起床,其劳动强度之大,精力消耗之巨,我们可想而知。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不管你如何努力,不管你如何奋斗,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毕竟,个人的力量与时代的背景以及政策的因素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人的思想是无穷的,父亲的不息奋斗给了许又岚无限的思考:不管如何辛苦,不管怎样“饥寒交迫”,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一个“穷”字。要如何才能摆脱贫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又岚,也一直在思考,直到1973年高中毕业。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