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向西方全面介绍中草药的第一人,卜弥格生前唯一出版过的著作是1656年的《中国植物志》。书中介绍了31种动植物,包括23种植物和8种动物。卜弥格充分发挥了他的绘画才能,为每一种植物和动物都绘了图,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例如介绍大黄时,先是一副图解,然后是长篇文字介绍了大黄的植物特点和加工过程。由于当时大黄是欧洲急需进口的中药材,卜弥格的介绍大大促进了欧洲对大黄的认识。 “他的《中国植物志》是欧洲发表的第一部论述远东和东南亚大自然的著作”。卡伊丹斯基对记者说,“它对中国植物和动物的介绍和其中的插图,是欧洲近一百年内人们所知道的关于中国动植物的唯一资料,而且它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张西平认为,在中国植物知识的西传上,卜弥格是开拓者,无论是从来华传教士汉学的角度,还是从欧洲对中国植物认识史的角度,卜弥格都是成绩卓著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1753年发表的《植物志》中,提到的中国植物名称只有37种,而卜弥格凭一己之力在近百年前就已经记载了21种中国或亚洲的植物,这说明他的研究是多么超前。” 2014年5月18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组织了“波兰中国文化研究的重大进展·《卜弥格文集》”出版学术座谈会。座谈会集聚了来自国内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会上来自国内各领域的学者就卜弥格的著作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发言。其中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年轻学者王永杰也做了他关于卜弥格《中国地图册》的博士论文研究报告。 “卜弥格在西方汉学史上的一大重要贡献就是他用经纬度绘制了中国地图。”王永杰对记者说:“我是把卜弥格的地图册放在整个西方对中国地理认识的发展中来看。在卜弥格前后,也有欧洲人绘制过中国地图。最有名气的莫过于卫匡国。他和卫匡国同属于17世纪,但是1655年卫匡国的地图集在西方正式出版了,而卜弥格的地图集一直深藏在梵蒂冈图书馆,长期未得到世人的重视。” 卜弥格的《中国地图册》包括当时中国的浙江、福建、四川等十五个行省地图,一张中国全图,一张海南岛图,一张辽东地图。由于他善于绘画,他的地图都是彩色绘制。而且因为他懂汉语,在中国长期居住,他绘制的地图比那些没到过中国来的绘图者更加准确,他还对马可波罗时代的中国地名做了再次考证,改正了一些错误,对后世西方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王永杰总结了卜弥格《中国地图册》的几个特点:“一是,地名非常详细,甚至包括了县级地名;二是,他绘制彩色插图,配有大量中国动植物及皇帝会见大臣等人物场景,形象生动;三是,他还重视中国矿产,在每幅行省地图上都标注了当地的矿产资源。” 除了主要集中在对中医、中国植物和中国地图西传方面的研究,卜弥格的研究也涉及到中国的各种习俗和文化,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人的服饰,中国的城市建筑及交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甚至中国的“城隍神庙”这种民间信仰。但是他的这些贡献,作为后代的中国人和波兰人都知之甚少。 “现在的卜弥格还不是很普及,只是专家知道,关于他对中国文明介绍的著作了解不多。大多人关注他代表南明出使欧洲求救。在我看来,这不是他最重要的影响。他最重要的是介绍中国古代文明。”张振辉说。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卜弥格的认识在逐渐加深。除了今年在北京的卜弥格研讨会外,2009年9月26—30日在波兰的克拉科夫曾举办过为纪念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逝世350周年的“17世纪波兰耶稣会士在中国”国际会议,由德国《华裔学志》杂志社与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合作举办。来自比利时、德国、波兰、葡萄牙、美国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包括汉学家、科学史家、拉丁文专家和宗教人士30余人参加了会议。2014年9月,波兰的格但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的使臣—卜弥格》一书的英文版,相信这会进一步扩大卜弥格在西方的影响力。 虽然卜弥格经离开了将近四百年,但是他为中国和波兰两国友好、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学西传的研究留下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却是永恒的。四百年的历史纵横,中国把他忘记了,世界也把他忘记了。但是《卜弥格文集》的三位作者又将这位波兰的中欧文化交流先驱的事迹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张西平认为,卜弥格研究对中国学术界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晚明以后,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载不再仅仅是中文了;大航海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耶稣会入华后,关于欧洲的记载也不再是欧洲语言了。这是一个交错的文化史,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欧洲。过去的世界史各自写各自的,中国不在世界中,世界没有中国。通过对卜弥格的研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在中国史研究中,必须关注外文的材料,对中国史的推进必须在全球化视野下展开。这是一个全球化史的观点。” 把中国放在世界当中,才能了解在16世纪以后,中国与世界在整个全球化的互动当中所获得的进步和发生的各种事情。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强大,任何一个国家最早和中国交流的先驱者都应该是他们国家值得纪念和尊敬的人。 “这就好比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你要了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途径、人物和著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挖掘这些材料,取得对象国的认可。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样波兰人看着很亲切,是他们自己的先辈学者,不是中国政府推广的。”张西平同时表示。 波兰驻广州总领事谢宾在展览开幕致辞中讲到,卜弥格就是中波两国在历史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好例证,也是我们两国在当今合作的良好基石。“举办卜弥格的展览,就是展现了中国人和波兰人早期之间的直接交流。除了直接交流外,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够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这点在过去很重要,在今天依然重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观看展览的观众中有一位罗先生,他已经来过一次,但上次因为时间不够没能全看完,这次专门再来看一次。他说,“我出过国,反过来体会中国文化别有一种感觉。一个外国人能够对中国的东西做到这样细致的描绘,中国人自己却没有这样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东西可能会有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中国人自己在里面,可能会看不到这种东西的价值。”他接着说道:“以前的中国是地大物博,外国人来跟我们学习,现在我们陷入了一种西方中心论,(有一种)觉得不如西方人的心态。”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