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波兰汉学家卜弥格:400年前文化交流的使者(2)

波兰汉学家卜弥格:400年前文化交流的使者(2)

时间:2014-12-31 10:09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记者 杨晨
他研究中国,我觉得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中波文化交流有这么一个人可真了不得,好像意大利有个马可波罗。《卜弥格文集》的中文译者,今年80高龄的张振辉激动地对我说。张振辉教授从1993年开始翻译第一本关于卜弥格的

  “他研究中国,我觉得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中波文化交流有这么一个人可真了不得,好像意大利有个马可波罗。”《卜弥格文集》的中文译者,今年80高龄的张振辉激动地对我说。张振辉教授从1993年开始翻译第一本关于卜弥格的著作,通过多年的翻译研究,他对卜弥格有两点佩服,第一个就是卜弥格悲壮的历史,为中国献出生命。

  “他对中国特别热爱,忠心耿耿。用他的生命在完成(中国皇帝交给他的)使命,(在中国和欧洲之间)走了三趟,有的路程还很危险。”

  在卜弥格的有生之年,他先后两次往来中国与欧洲之间,穿越十几个国家。如今,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沟通联系非常便利。口袋里揣上几千块钱,就能在12小时内飞到欧洲去。可是在1643年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卜弥格乘船去一趟中国就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航行中生存下来,所以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1643年,卜弥格第一次坐船从里斯本前往东方,一年后他先是到了澳门,学习了汉语。1647年他到海南岛,1649年到达肇庆,进入永历朝。随后他被南明皇帝派往出使欧洲,1651年卜弥格从澳门登船返回欧洲。回到欧洲后,罗马教廷拒绝对南明的支援,只是要他回到中国去。就这样,卜弥格1656年3月带着失望踏上了返回东方的旅程,原先和他同行的八个旅伴已经有四个死于途中。1658年他到达了广西边境,但是由于清兵的设卡,他过不去。长期的劳累使他这时候患了重病,于1659年8月22日死在广西边境线上,终年四十七岁。

  卜弥格在他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他所热爱的中国,在一封信中他十分恳切地说:“我要回到中国的战场上去,即使付出名誉和健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最后,他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生命。

  “他研究的东西可比马可波罗要广泛,深入的多!”张振辉对卜弥格佩服的另一点就是卜弥格的科学成就。“在我所了解的所有西方古代传教士里,在研究中国文明上,没有一个比得上他。其他都是把西方的东西传过来,叫西学东渐。但他是东学西传。卜弥格和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不一样的是,那些传教士是把西方的东西告诉我们,而他是把中国的东西告诉欧洲。尤其是中医写的特别多,对后来外国人对中医的重视起了很大的作用。”

  卜弥格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父亲曾担任过波兰国王的御医,他本人也读过不少西方医学的重要著作。因此,卜弥格来中国后对中国医学非常感兴趣,他还有个很好的助手,陈安德,虽然材料不明,但是各种资料证明他是有中医背景的人。可以说卜弥格对中学西传的最大贡献就是对中医和中药的研究。他是欧洲第一位对中国医学作深入研究的人,但是这个荣誉到很晚的时候才被欧洲学术界承认。

  在从罗马返回中国的途中,卜弥格已经完成了中医研究的手稿,但最终他无法进入清军统治下的中国,于是他把中医著作的手稿交给了与他一同返回中国的耶稣会士柏应理,请他设法把这些手稿带回欧洲去出版。但之后,卜弥格的中医研究成果被长期湮没,并遭到他人剽窃后发表。

  张西平认为,卜弥格对中医的介绍有四点重要的贡献:他第一个向西方介绍《黄帝内经》,《脉经》,撰写中医学术著作《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士卜弥格认识中国脉诊理论的一把医学的钥匙》开启了西人的中医研究,推动中草药的西传。

  卜弥格对中医研究的重点就是《黄帝内经》以及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这两部中医典籍。1658年他在暹罗王国为自己的《医学的钥匙》一书撰写《前言》写道:

  “现在,我向你们,最有名的先生们和整个欧洲提供一部著作的纲要,这部著作是世界上最遥远的一个地区的一个最年长和最令人尊敬的医生的。你们应该知道,他是生活在比阿维森拉,希波克拉底、盖仑和塞尔苏斯要早许多世纪的一个地方的一位很有能力和高贵的皇帝。根据文献记载,他生活在洪汜前大约四百年,在基督诞生前2697年他就开始统治那个地方了。”

  在卜弥格的《一篇论脉的文章》中他不仅介绍了15种脉相,还介绍了中医望诊切脉的方法。“中国人并不是按顺序看脉,而是在同时诊三次脉:首先用手指轻轻地按一下诊面上的脉。在诊断中间的脉时,把手指稍微按重一点。下面的区域是基础或根,要使劲地按,按到神经和骨头上。”

  卜弥格不仅对中医进行翻译和介绍,还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兴趣,对中医展开研究。在他所写的《医学的钥匙》著作中,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中国医学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个梳理和研究,从宏观到微观,逐步展开,层层深入,并且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他绘制了不少望脉、舌诊和针灸穴位的图解,这些图解即便在中国也是十分珍贵的。

  “你看他写的多准确呀!”张振辉摊开厚厚的一本《卜弥格文集》,翻到其中《医学的钥匙》一文的第十五章,里面写道:“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诊断不正常的脉的问题:如果脉搏动一次,要中止一次(这是说歇一下),这说明病人第二天会死去。如果脉搏动两次后,要停一下或者中止一下,这说明病人第三天会死去。而在《脉经》第四卷中记载:“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二动一止,三日死。”

  “卜弥格对中医的西传贡献特别多,但是翻译他的书最大的困难也是在中医方面。”《卜弥格文集》的中文译者张振辉说。“不仅是因为其中有关中医论述的各种概念和理论玄妙难懂,而且卜弥格的著作中原来有过的一些中文名称在欧洲出版的时候,由于印刷不便,都被删掉了。因此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能通过卜弥格用当年在西方通用的拉丁文字母对它们的拼音加以识别,将他们还原成中文。”

  为此,《卜弥格文集》一书的作者卡伊丹斯基在张西平的帮助下,多次来到北京,在北京的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古代中医的典籍和它们的英译本,以及有关的中药大辞典,并请教中医专业人士,才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虽然我小时候在东北,看过中医,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但这些不足以让我翻译例如《黄帝内经》这样的专业医学著作。”卡伊丹斯基说道。在他看来,虽然翻译工作困难,但正是卜弥格的中医著作奠定了他中学西传的重要地位。“著名德国东方学家阿塔纳修斯·基歇尔、18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戈特利布·拜尔、法国汉学家雷慕莎等人,都宣传过卜弥格对中医的研究,他们自己对汉学和中医的研究也都受到过卜弥格的影响。今天,我们看到中医已经普及到了全世界,给各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无限的福祉,我们不能忘记这位中医西传的伟大先驱的无量功德。”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