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的保护措施也取得了实效:对钟子期墓和知音亭周边环境进行整修,把马鞍山一带作为知音文化核心区进行打造,建设武汉钟子期文化纪念园。2012年组织“武汉·蔡甸重阳知音会并出版《当代知音——蔡甸区知音文化理论研究成果集萃》一书,2013年在马鞍山下的新农中心小学建立蔡甸区知音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两年一届的“知音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蔡甸区活动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群文活动,每年清明节举办祭祀楚隐贤钟子期活动,2012年制作电视专题片《高山流水知音故里》,2014年与市文新广局联合出品《高山流水》大型原创歌剧。今后,蔡甸区还将举办“知音文化展”,创作大型音舞诗画舞台剧《知音赋》,出版《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词集,并将以“伯牙子期传说”发生地为核心,总体规划建设后官湖绿道、区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子期传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和影响,武汉市的蔡甸区和汉阳区是该传说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并以马鞍山和古琴台为中心向外辐射。 蔡甸区马鞍山下钟子期墓前的知音亭 汉阳古琴台 “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项目 流传了1800多年的关公传说 “关公卓刀为泉”传说世代相传 “卓刀泉传说”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书中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又据清同治《江夏县志》载:“卓刀泉在县东十五里关庙殿前,色白香清饮之不渴,在汉昭烈郊坛下,世传汉寿亭候行军于此卓刀得泉,明楚昭王蒐饮之味甘冽,为甃石覆以亭”。 据此人们传说:公元208年(东汉建安13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有碑文所记:“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疾。” 1800年来,“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在民间世代相传。 除了历代重要典籍对卓刀泉记载之外,民间仍流传夹杂着名人轶事、各种传奇而产生的民间故事。 卓刀泉寺成为文化新名片 “卓刀泉传说”的物质载体是位于洪山区卓刀泉街伏虎山西南麓的卓刀泉寺,为洪山区著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市级文保单位。 卓刀泉深约三丈,泉水淡碧,冬暖夏凉,味如甘澧,据传饮之可以疗疾。宋朝为纪念关羽,依泉建庙,称曰“御泉寺”。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楚昭王朱祯喝此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更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赋、楹联等留存至今。 太平天国时,寺庙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据寺内石碑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曾经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在庙周围栽种1000多株松柏,松柏之中间植桃李,以象征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意。 现在的卓刀泉寺大致为1916年重修,进山门后为四合院式的院落,中央为泉。左侧为桃园阁,供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和客堂,再进为正殿,原供关羽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庙内塑像、陈列被毁,1988年恢复为寺庙。 2010年,洪山区重新修缮了卓刀泉寺,占地面积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增加。历代记载卓刀泉传说的碑文得到妥善保护,卓刀泉井经过整修恢复了故有面貌。此外,寺内已建成盆景园和大观园两大古建筑园林景观,每月的正月初一和十五有很多香客慕名而来。 2014年,卓刀泉寺被评为洪山区十大名片之一。 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出版成书 近年来,洪山区积极挖掘收集整理了有关卓刀泉的民间传说,并出版成书。“卓刀泉传说”以及一些其他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传说,如“卓刀泉和伏虎山传说”、“御泉九龙岩传说”、“泉寺丹桂传奇”、“王泉九龙岩”、“郡主显灵”等,已分别收集整理并出版在《湖北民间故事传说集》(1983)、《卓刀泉》(2006)和《洪山掌故》(2011)中。 2012年,该区以卓刀泉古寺为平台,主办了“关公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强海峡两岸的认同感。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卓刀泉传说”,该区还将进一步收集、整理、记录和挖掘更多相关的民间故事,并建立档案数据库;打造“卓刀泉传说”文艺作品并搬上舞台;收集我省包括“卓刀泉传说”在内的“三国传说”,整理出版《湖北省三国传说民间故事集》;充分发挥卓刀泉寺武圣人关公的“忠”、“义”文化功能,促进两岸融合交流。 卓刀泉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伏虎山麓,“卓刀泉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它是民间关于关公的众多传说之一。 卓刀泉寺内僧人在卓刀泉井里取水 三项“国家级” 具典型地域特色 我市将加快推进非遗保护立法 今年,我市申报的“武汉杂技”、“伯牙子期传说”、“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武汉意味着什么? 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陈邂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且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把非遗保护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非遗资源的普查、挖掘、整理与保护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 在国务院公布的前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我市已有12项入选,今年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15项,各级非遗项目总数达到422项,全市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本次入选的“武汉杂技”、“伯牙子期传说”和“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三个项目具有典型的武汉地域特征,是武汉的“文化符号”。“武汉杂技”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技艺交融、艳丽恢弘”的艺术风格特色,是武汉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桥梁;“伯牙子期传说”的成功入选,使武汉地区三大传说形成完备体系(另外两个分别是“黄鹤楼传说”、“木兰传说”),使“知音江城”实至名归;“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是三国传说在武汉地区的代表和精华。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