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西北大学的一堂文学课(2)

李杜诗篇及其当代价值——西北大学的一堂文学课(2)

时间:2014-11-28 10:35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李小奇:李杜诗歌不仅有俯仰天地、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大境界、大情怀,还用审美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朴素、美好而普遍的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唯有真性情

  李小奇:李杜诗歌不仅有俯仰天地、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大境界、大情怀,还用审美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朴素、美好而普遍的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唯有真性情才可以穿越时空打动读者。李杜诗歌中包含着浓得化 解不开的乡思乡情,《静夜思》的清音妙律在无数人的心中播下了乡情的种子,那朴素的诗句正是安顿乡思的最好栖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夜发清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年轻的李白出蜀远游,故乡的水、故乡的月承载他对家乡的眷恋。他的《游秋浦白笴陂》(其二)“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 见,肠断更西看。”还有《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摅写的是诗人晚岁漂泊秋浦和宣城时无法释 怀的乡愁。“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故乡也是一生颠沛流离的杜甫永远的情结,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道出的 是天涯游子月夜思乡的共同感受。对这种人类普适共通情感的艺术传达,使李杜诗歌永远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李杜诗歌凝聚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至今还是我们心头的暖阳。李白对朋友真情一片,如《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再如 《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表达的都是李白对朋友如流水一般绵长的情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别孟浩然 时江头伫立、不愿离去的特写镜头早已定格为美丽的画面,更是深厚情谊的最好写意。“香雾云寰湿,清辉玉臂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兵燹之中杜甫担 忧牵挂家人的真情千百年来依然不减其温度和浓度。“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对李白的体贴理解,也对知己的内涵做了最好 的诠释。

  当无数人离开家乡寄居现代都市,感慨人情冷漠、人心相隔的时候,李杜诗歌所传达的人类真性情也许可以唤醒彼此人性中最为原始的情愫,呼唤着每个人内心真正的需求。故乡是永恒的记忆,真情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赵飒飒(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我在阅读中对李杜诗歌中离别情的感受很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送我情”,书写出汪伦离别相送的深情厚谊。李白的拟代之作《长干行》描写妇人思念丈夫的悲楚情感。“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丈夫常年外出,妻子焦急等待,期盼早日相见。李白《春思》写道:“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份恋人 异地分居的相思愁苦之情,千古共鸣。

  杜甫书写离别多通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生离死别来震撼心灵。“三吏三别”中的生离和不可预料的死别,《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等诗句,每每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新婚作别,战争带给人民的只有巨大不 幸。想起在当今世界仍处于战争中的人们,想起因战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们,我们会更加憎恶战争并祈求和平,而这也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夙愿。李白和杜甫对 离别这个沉重话题的不同风格的书写,现在读来仍能感觉到语言中浓重的感情。

  李浩点评:李杜能从传统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学习创作的范本,这是自不待言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思想传统的超越,对文学经典的突破,为唐代文学的宝库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经验,这是要特别提示大家关注的。

  李小奇:李白、杜甫诗歌还展现着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和谐之美,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

  李白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壮阔之自然,《登庐山五老峰》中“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绮丽之自然,亦有《渌 水曲》中“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的秾丽之自然,而诗人天性热爱的是那种具有清丽秀美的自然,他总是沉醉在这样的自然中,怡然自乐。“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明月、 大山、白云、山花、流莺都是诗人无言的知己,理解诗人心中的孤独,默默陪伴左右,不离不弃。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道家认为人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共同构 成了大道的连续运行。李白诗中的自然常常达到物我相通、生命互融的境界,自然就是诗人灵魂止泊之所。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多以仁者的眼光充满爱意地关照自然,更多了一份人文的情怀和人情的味道。杜甫在成都和夔州居住时生活相对安稳,叙写 自然多了份闲适之情。杜甫静观自然中生命百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泥融 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他喜爱初生的黄鹅,“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还有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知时节的好雨。杜 甫爱怜春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盛开的桃花不论深红还是浅红都是诗人所喜爱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他舍不得花儿凋 零,让它们商量着慢慢开放。在诗人的眼里,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都自得其乐,在祥和的氛围中潜滋暗长的是生命愉悦的情思,历经战乱饱受苦难的诗人所渴望的正是 这样的平静生活,能这样悠闲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是每个现代人心底的最美好的愿景。

  李白、杜甫不仅欣赏享受大自然而且珍爱大自然,这些诗篇歌吟着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美感令人无限向往。自然是我 们的家园,李、杜诗歌中的自然已成为我们精神的家园,古今通邮,异代沟通,引领后人在浮华喧嚣尘世中找回宁静、淳朴和本真,借以滋润心灵,涵养情趣,以平 等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