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动力在于传承文化 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未来10年,非遗工作的重心将放在深化对非遗项目规律性的探讨和实践上,继续担起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植根丰富的非遗资源,发展旅游、创意产业,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成品牌,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将非遗课题研究纳入国家自然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的申报范围,鼓励高等院校牵头,集聚各方智慧,使非遗保护研究常态化、科学化;严格控制国家级非遗项目规模,适度扩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规模,逐步完善传承人结构,审慎调整传承人资金补贴标准。 遗产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遗产与环境密不可分,更不可割裂。在防止传统村落、老街、老宅空心化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一些地方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与地方戏曲也渐渐远去,如何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如何做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传承保护,相关部门正在陆续推出相应的扶持计划。 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经由非遗传承保护,我们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发掘,立足现实实践,面向未来思考,把凝结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来。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也是正当其时、影响深远的文化建构,通过生动讲述中国非遗故事,充分展现中国非遗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非遗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加深对中国非遗经验和道路的认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王福州(作者为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4日 24 版) ![]()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