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士人”高仓健唤起中国人的道德旧梦

“士人”高仓健唤起中国人的道德旧梦

时间:2014-11-27 15:15来源:凤凰文化 作者:许子东 于一爽
曾经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日本电影《追捕》中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近日去世。许子东认为,中国人怀念高仓健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显现了中日关系中长久稳定的一面。

  曾经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日本电影《追捕》中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近日去世。许子东认为,中国人怀念高仓健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显现了中日关系中长久稳定的一面。高仓健带给中国人更多的是对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好“新时期”的怀念。而张艺谋回忆高仓健“士之德操”引发热议,则让人看到了久违的“克己复礼”,也代表了国人对道德现状的不满和对君子式道德精神的共同怀念。

  怀念高仓健与“仇日”等民族主义情绪无关

  凤凰网文化:高仓健先生去世之后,当然是死者为大的,但是在民族主义这么强烈的一个时期,竟然完全没有关于他的负面评价?

  许子东:如果高仓健要联系到民族主义的话,说明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不代表狭义的对外抗拒或者是简单的仇日。大部分的中国人真的喜欢什么人,并不一定“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很简单,中国人接受的马克思,也是外国人。

  我在《锵锵三人行》里说了,高仓健是一个几十年来中国人最喜欢的一个日本人。因为高仓健特别,也因为国人近年来大都对日缺乏好感。其实民族主义,不应该仅仅成为转移社会现实矛盾的途径。抗日有历史原因,多年来,为了证明中国革命的法理基础,一直讲抗日和国共战争。现在对国民党统战,敌人便主要是日本鬼子了。但抗日不等同于仇日。如果讲民族主义,便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归咎为“外来势力”,这就连狭义的民族主义都谈不上。因为我们都知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外来的东西,要是没有外来的文化来批判中国的东西,来批判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现实,根本就没有现代中国革命,也没有中国共产党。所以对民族主义,要有一个广义的,全面的理解。

  高仓健也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机会,看看中国人跟日本人最近几十年的关系,其实并不都像现在这段时间这么糟糕。即使在中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鲁迅还跟日本人内山完造保持友谊。更不要讲周恩来郭沫若,他们在日本有很多很好的朋友。把日本人通通视为像狗,小日本,整天要踏平东京,一有许可就砸车这样的,这个在过去的几十年,二战以后并不是中日关系的主流。

  所以我们大概要把外交上的冲突,把日本的一些政治上的挑战姿态,跟整体的长久中日关系要分开来看的。认为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坏的,或者大部分的人民都是坏的,既违背人道主义,违背欧洲的启蒙主义价值观,也违背马克思主义,甚至有违背毛泽东思想。现在的中日关系紧张,是因为日本的一些政客的政治需要造成的。

  我觉得高仓健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中日关系是有它稳定长久的一面的。又好像宫崎骏,又好像日本文化的很多东西,中国人还是喜欢,日本的动漫很多人还是喜欢。

  高仓健的“纯净克制”是中国男演员稀缺的

  凤凰网文化:不知道您怎么理解高仓健,他可能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个日本大叔,总是演那种承受压力的男人,某种角度说,他在银幕上塑造了日本经济最繁荣时候的一种符号。

  许子东:中国人对高仓健的好感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偶然性是因为那个时候1978年中国因为文化上政治上封闭了很久,突然开放,《追捕》跟《望乡》是最早的两部外国电影,最早的电影,所以一下子反差这样大。因为以前的样板戏都很虚假,人物表演都是好人、坏人截然分明的,一会儿坏人是邓小平,一会儿坏人是知识分子。所以那个时候《追捕》一出来,剧情比较紧张,有悬念,主人公又被警察追捕,但是他实际上是个英雄等等,这种写法,这种故事,包括《望乡》一样,还写妓女与国家的关系。这种题材和写法,对于整个文革时期的知识文化沙漠,好像刚下来的雨水,所以对那一代人印象特别深,成为了他们的青春记忆。但也只能说现在大概50岁、40岁,至少也只要30多岁这样的人,再年轻的,他们就可能就喜欢宫崎骏了,或者有的人喜欢苍井空。但是至少以前认认真真看过电影的时候,高仓健就变成他们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凤凰网文化:中国似乎一直没有出现类似的演员,现在的票房明星也还是喜剧风格。

  许子东:高仓健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我想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吧,一个是他的有些表情,有些动作,有些姿态跟中国的习惯不是很一致的。有些集体无意识的特质,比方说怎么样也不笑,也不掉眼泪,其实也有日本文化的一些身体姿态在里边。这个中国人可以欣赏,因为中国文化里从来也有这么一些文化因素。但是在当代从样板戏开始都要搞的高大全,红光满面,激动流泪,所以克制的男演员就较少。甚至一直到了近年,你看中国最大腕的,最走红票房的还都是,葛优什么,现在黄渤、周星驰等等,还是每年的票房保障。说明偶像跟中国民众集体的审美习惯有关系。但也很矛盾,一方面中国人很欣赏他,但一方面也是人以稀为贵。在中国这样的演员也不多,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陈道明或者陈宝国等,但是中国很多戏常常让这些演员演得比较勾心斗角,剧情常常是一种复杂的人事关系,那种心里纯净表情克制的英雄,在中国剧本里较少,可能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这样的英雄也早就栽了。所以大家就对高仓健有一种距离的美感。

  “士人”高仓健代表了国人对道德精神的共同怀念

  凤凰网文化:微博有一篇张艺谋回忆,他讲高仓健“士”,我们是不是可以很宽泛地来讲,在很多日本人身上可能就是他的一个文化基因?

  许子东:随便你看到一个日本的下级见上级的说话的那种姿态礼仪,都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张艺谋讲的,奥运会开幕式高仓健还一个人去庙里祈祷,这非常符合中国人心目中当中的一个好人。一个好人,而且还很高大,这不容易。中国习惯就是比较弱小的人才是善良的。我看了张艺谋那篇东西,我相信他讲的都是真的,当然也许有夸张我不知道。

  你说人格上,一个人是不是太完美了。我们其实也并不知道是高仓健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为人。人格上我们无法也不必判断。我们看的大都还是他的艺术,他的表演,他表现了一派风格。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说欣赏这样的风格,就要否定其他的风格,其他比方幽默的风格。卓别林我也非常喜欢的,你一定要我在电影艺术上说,说高仓健和卓别林,那我还是认为卓别林的成就比他高。但是卓别林演的是丑角,所以也不能说因为他电影好就叫完美,他只是他这一方面走到极端。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