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德国教授:没有传统 就面临失去自我的危险(2)

德国教授:没有传统 就面临失去自我的危险(2)

时间:2014-11-19 10:17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张江:德国中小学学生对歌德时代以后的经典文本的学习,或者对民间文学、民谣、童话的阅读,在现在的教学中有多大分量?占据什么位置?这些内容还受欢迎吗? 海因茨德吕格:这要具体分析。18世纪的一些文本在学生中很

  张江:德国中小学学生对歌德时代以后的经典文本的学习,或者对民间文学、民谣、童话的阅读,在现在的教学中有多大分量?占据什么位置?这些内容还受欢迎吗?

  海因茨·德吕格:这要具体分析。18世纪的一些文本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爱情,情感热烈,年轻人爱读。其他一些文本,则在远离年轻人的世界。比如同样是歌德的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的伦理剧《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读的人就很少。我自己在做学生的时候很喜欢这部戏剧,之所以能够接触并喜欢上它,是因为我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把我引进了文学之门。我知道,现在在许多学校,想让学生去阅读古典文本是很困难的。很多学生借助于网络,只是读一些梗概、提要和评论就算完成任务。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古典作品的阅读在学生中不受欢迎,这意味着我们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当然,德国的大学里也有许多学生仍然在读希腊神话,因为知道它代表了我们的古代传统。虽然今天来理解这些古典文本及其背景会有一些困难,但这些学生十分愿意接受挑战,何况这些古典文本一旦读进去就会着迷。这些优秀的学生将来很多都会到中小学校去当老师,这一点很让人高兴。

  高建平:两年前我访问卡塞尔时,在一个街角看到过格林兄弟的雕塑。你们的孩子今天仍然读格林兄弟的童话吗?

  海因茨·德吕格:当然。我们法兰克福大学的特色之一就是有一个儿童文学应用研究所,这是德国唯一一所研究童话的作用的学术机构。

  寻找接近文学的新方式

  张江:这关系到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怎么看待文学的功能?在传统的中国文学观念里,文学本身就有教育和引导的功能,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基础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从小就给孩子讲岳飞的故事,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比如,我们把李白、杜甫的诗选入中小学生的教材中,就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而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中华民族的历史,成为懂历史、懂文学、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人。那么,德国人怎么看待文学的功能?在座的各位教授,你们是不是也赞成用文学来引导人,将民族的优秀精神,将世世代代的民族追求,将普通民众的理想、梦想融入到文学中,教育你们的下一代?

  海因茨·德吕格:是的,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在这里也要做一些区分。一方面,现代德国历史还有一些遗留问题,对此要从伦理的维度、用批判的眼光来反思;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一种无条件的对语言的爱,用非常敏锐的鉴别力去感受语言的细微差别。因此,对文学的功能问题需要在一种文学伦理、理解伦理、他者伦理的主题下进行讨论。

  苏珊·克努法特—海因:我认为,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仅要靠传统文学,尝试用当代文学或者外国文学来实现也很好。比如喜剧,这种艺术形式是流行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下很有影响力,它更现代,更容易让学生接近而且能给他们带来阅读的欢乐,以喜剧为媒介,或许会让他们喜爱上文学。

  海因茨·德吕格:这很有趣。我们做过一个“1990年代流行工作坊”,还做过“那些年我们热爱的文学和流行音乐”对比研究,试图通过这些方式唤起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虽然这并不容易。你们谈论文学的方式,包括用文学来培养文化的说法,我认为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很智慧的对待文学的方式,我们就应该试验各种新方法,让年轻人感到文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陆建德:青少年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纯文学越来越不感兴趣,文学的影响力不是在上升,而是在减弱。你们说“要与之作斗争”,怎么斗争?

  海因茨·德吕格:也许,最好的办法是直接与之作斗争,将手机扔进垃圾桶,把书硬塞给他们去读。但是,这可能办不到。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到大学去学习文学,原因是,那里有最好的老师。老师会引导我思考。他不会说这很好,这不错,他会说这不好,你需要提高进步,你需要努力,这就构成了挑战。接受挑战之后,我会感到自己确实学到了东西。所以,选择文学,热爱文学,这和我的经历有关,那些优秀而又风趣的老师向我们介绍最好的作品,和我们就文学而做的讨论也很有趣,让我收获很大。

  在交流中建构文化身份

  张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在文学的建立与传播过程中,西方文学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五四”以后。比如在青少年的童话教育方面,中国孩子几乎都知道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像《皇帝的新衣》《卖火柴的小女孩》,孩子们熟悉得很。西方文学和思想对中国文学的这种影响,对青年一代的成长的影响,虽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我们还是希望,中国的青年一代对自己民族的文学和民族的传统能有更多的了解和阅读。

  海因茨·德吕格: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争论。我对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知道的不多,我们今后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这样才可以和美国的传统、欧洲的传统进行比较。有人说,德国的当代文化有点像美国的当代文化。这样的话,就更需要重视我们的传统。没有传统,就面临失去自我的危险。因此今天我们首先要了解传统,坚持传统,阅读传统,讨论传统;然后要去应对传统身处的这个时代,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看待传统。当我们做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时,不能仅仅研究移民文学,即研究由于种种原因移民到德国来的人的文学,而且要研究异域文化,研究他们的传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德国在经济方面有很多联系,在文学交流上,我们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应该在珍视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坚持文学的民族性,通过文化交流来建构文化身份。

  苏珊·克努法特—海因:我提一个与文化身份相关的问题。我感兴趣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主题吗?

  陆建德:中国是个大国,有很多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我们现在的教育中也注重文化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花时间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在中国,民族文学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比如,中国社科院有一些研究员就专门在做史诗研究。以前有人说中国没有史诗,现在发现并不是这样,内蒙古以及其他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他们的口头传统。这些史诗内容非常丰富,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一些老艺人可以连唱好几个星期不停。而且,这些史诗没有书面歌词,一代代传承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并不断有新的创造。这样的民族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已经得到重视和保护。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