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去年刚刚去世的姜凤山先生身上的故事。 梅先生和姜老师合作多年,其中有一次在音乐堂的演出,姜老师患了重感冒,有人听到了消息,就给梅先生打电话:‘姜老师病了,今晚的演出是不是得换个胡琴,您看我成吗?’梅先生说了句‘我知道了’,先挂断了电话,随即拨通了姜老师家的电话,请自己的私人医生到姜家为其打了退烧针。到后台后,梅先生还送上了橘子罐头。此时梅先生又给刚才自荐的人打了电话:‘胡琴的问题解决了,这出戏是我和姜凤山一起创作的,不能换人。’我在姜老师那儿听到这个故事不止一两次了,显示了梅先生对合作者的义气、保护和眷顾。” 门外赏梅 史航: “大国民外交”的典范 知名戏剧评论人史航讲述了自己通过阅读了解的梅兰芳,以及以非梨园行人士的“生眼”来看梅兰芳的感触。“由于在舞台上没法看到自己的样子,所以梅先生一直对拍电影很有兴趣,虽然与电影的合作一直磕磕绊绊,很不容易,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特别打动我的是在1930年访美期间,派拉蒙影业希望能为其拍一部有声电影,当时梅先生说了一段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态度,而且是人格人性的几重体现:我的确打算拍一部有声电影,但主要的目的还不是行销和流传在美国,我的志愿是以此贡献给中国边缘地区的居民,好让他们欣赏本国的古典戏剧。这部仅有5分钟的《刺虎》在他访美还没有结束时便传回了国内。 此外,在梅先生1919年访问日本前,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反对其访日,给他写了十几封恐吓信,但梅兰芳坚持演出,因为他认为只有演了才有沟通,才能将舞台上的诚意扩散到舞台下。所以梅先生既会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也会在日本阪神地震时倡导募捐,他的‘大国民外交’既有立场又有沟通,这就是他的境界。在访美期间,梅兰芳对于卓别林提出的舞台布景中国水墨本身很好,但会影响观众欣赏演员的表演的意见非常重视。同时他也会在交往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美国一位电影导演在与梅兰芳接触后表示,‘认识了你以后我才了解了中国,以前我拍的电影有丑化中国人的镜头,我非常抱歉,希望你能向中国人转达我的歉意。’梅兰芳就是这样,他不错过任何一次沟通的机会,他理解你所有的不理解,同情你所有的不理解,然后我再展示我自己和我的祖国的一切。梅先生绝对是一个善于发现奇迹的人。” 段钢: 启发了百老汇歌舞剧 北青传媒副总裁段钢在最近一次出访美国时搜集了大量有关梅兰芳当年访美的细节,以及带给美国政界和文化界的影响。“美国的一本学术著作提到梅兰芳对百老汇的巨大影响。在梅兰芳访美前,百老汇的表演,歌舞是歌舞,歌剧是歌剧,舞剧是舞剧,唱歌的不会跳,跳舞的不会唱。而梅兰芳的出现使百老汇受到极大启发,这才出现了百老汇歌舞剧。”在谈及梅兰芳访美的行程安排时,段钢说:“梅兰芳1929年12月28日从北京启程,1930年8月回国,从2月16日开始在百老汇演出长达半年,去了芝加哥、洛杉矶等8个城市,共演出72场。其中在盛大的梅兰芳招待会上,美国总统致电表示希望其能多停留些时间。他每到一座城市都会与市长会面,而在旧金山演出时,市长则是停止了正在召开的大会改为欢迎梅兰芳的到来,体现了他对美国政界的影响。当时梅先生在百老汇演出的票价是5美元,后来炒到18美元,当时他们24个成员在美国住酒店一个房间是4美元,可见当时梅先生的受欢迎程度。” 陈远: 温顺的傲骨 民国史学者陈远以“温顺的傲骨”为题解读了梅兰芳的性情。“1948年、1949年前后,梨园行的人地位是非常低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梅先生没有位列新中国文艺界政协委员的提名名单,后来他当然成了政协委员, 但最初的名单上确实没有梅先生。可他仍旧不急不躁地一路走下来,足见其温和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梅先生成为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但后来他对旧戏改造提出的理论,引起轩然大波,被很多人认为是宣传资本主义改良,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帽子,梅先生的压力也很大。可就在这种重压之下,他还是保持了自己温和的风格和柔软的身段,你让我怎么改我就怎么改,但在自己的内心里他没有否定自己。之前我们都知道梅先生跟鲁迅先生之间有过单方面的争议,鲁迅批评过梅兰芳,以梅先生当时的身份,如果起来回应其实也无不可。但是在这个争议过程当中,梅先生始终一言不发。可见梅先生的心胸和定力是一以贯之的,从红遍大江南北一直到逝世,他都秉承着不与外界产生强烈冲突的做法。” 徐晋如: 最有资格称集大成者 深圳国学院教务长徐晋如认为梨园行中最有资格称集大成者的就是梅兰芳。“1962年黄佐临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把梅兰芳的戏剧体系同斯坦尼和布莱希特放在一起讨论,这也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后来更为明确地说梅兰芳是集大成者的是昆曲大师俞振飞,称梅兰芳是‘文武昆乱不挡’。这位文质彬彬的伶界大王,无论艺术还是人品都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更易接受程、荀等个性鲜明的流派,而梅派可能给人觉得有点闷。其实这正是梅派艺术的中正平和、温柔敦厚之所在。梅派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雅正,《贵妃醉酒》早年的演出是带有一些黄色下流的东西,但是从梅先生开始,这个带有黄色、色情的戏被净化为一个高雅的表现古代贵族妇女内心苦闷的作品,提升了京剧艺术的层面。”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