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和前几年的“智慧地球”一样,都源自西方大型公司的概念营销。由于带有“分布式网络”、“平面化结构”、“小的就是美好的”等哲学成分,给中产阶层以“我也能和大公司平起平坐”的美好幻想,所以十分受欢迎。“大数据”是在中国和西方都流行的概念,但从阿里小贷转进互联网金融后,“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就是中国独有的。互联网金融热,本质是它许诺的高利息受欢迎,而2012年以来逐渐抬高的中国金融市场利率(比如银行间市场各种代表性证券的收益率)是其物质基础。相比之下,西方金融体系由于近五年来美联储长期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利率被压得很低,所以移动互联网再发达也不会和金融有很密切的关系。这正是当中国热了半天互联网金融之后,中国人到美国取经却发现美国不怎么提互联网金融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的两个典型代表及其不同内涵 由上可知,以2013年6月为界限,互联网金融先后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代表,前者是阿里小贷,后者是余额宝。细心研究这两者的人肯定会发现,虽然这两个业务都出自阿里集团,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极为不同。 阿里小贷早在2010年4月就已经上马,但是增长不快,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放贷款500亿元——注意这是2年多的累计发放贷款总量而不是银行业常见的统计标准——贷款余额。按照专业人士“江南愤青”的文章《也谈阿里金融》的估计,余额可能在25亿元左右(阿里小贷的贷款对象是网络零售业,特点就是资金周转快,所以借贷业务时间短,滚动快——今天借5000,后天还5000,大后天再借5000,总额可以迅速增加,但余额就是5000元……所以总额大大高于余额),这25亿才是计算利息的基础,这和淘宝上万亿的交易额所暗示的贷款市场相比显然未达预期。而余额宝自诞生以来,余额一再膨胀,从500亿、1000亿、2500亿一直到4000亿。从名气上看,前者要不是在2012年底和大数据结合得到宣传,总体上默默无闻,后者则一夜红遍大江南北。对于历来追求“爆发成长”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前者是辛苦活,后者才算蹦出来的宝贝。 为什么两者路径会如此不同呢?因为阿里小贷和余额宝有本质区别。阿里小贷,做的是贷款业务,而余额宝实际上是存款行为。我们都知道,对于网络型业务的银行存贷业务来说,银行贷款业务的难度大于银行拉存款的难度,而更大于存款者存款的难度。银行搞贷款,既有贷款对象的挖掘问题,又有挖掘后的风险评估问题,而经过权衡放出贷款之后,又有信息跟踪累计的问题,以及在形成一定规模的贷款后贷款资产的期限结构和资金来源(如存款)的匹配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网络性的系统工程。而银行拉存款的业务总体来说比贷款要简单一些,但大存款客户争取过来也要一番努力。而作为存款者的存款行为当然是最简单的,你只要决定手里的钱分成几块,分别按不同期限存进去就是了。 回过头来看阿里小贷,显然这是贷款业务,而且这是在辨识成本很高的“贫瘠土壤”里面挖机会的贷款业务。阿里小贷的主要贷款对象是C2C的个体商贩(天猫[微博]里的网店尤其是那些著名品牌的网上分支自有资金很丰富,贷款需求未必很大),这些个体业务规模小,是商业银行视野之外的客户,传统辨识成本很高。阿里小贷做这个群体的生意,就是想凭借它的大数据积累来判断其资信,这就要非常强大的计算能力。阿里集团投资云计算,应当是付出了真金白银的,是用技术性手段从砂土里刨食。这个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是井水不犯河水,各有各的投入和收获。所以,阿里小贷也就会有其自然应得的收获——这就是它尽其所能而在C2C流通零售业的小额贷款中得到的经营规模以及18%贷款利率带来的收益。当然,这收获未必如同预期那么美好——这也就是淘宝上万亿的交易额,但是阿里小贷能从中挖掘出来的贷款规模并不大的原因。 再看余额宝,这是存款行为——不是银行的存款业务,是存款者的存款行为。余额宝对应的是天弘基金的增利宝货币基金。从吸引资金上来看,余额宝本身是借助支付宝的超庞大用户群,附带赠送一项服务,所以钱的来源不是问题。但钱的生意的关键是给投资者的回报——这在余额宝就是它实际允诺的收益率(按照货币基金严格来说只是收益,但实际已经是利息),余额宝正好诞生在绝佳的历史时期——它的收益率实际上就是货币基金的收益率。 中国金融系统在2011年发生结构性改变的同时,货币基金收益率也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货币基金的投资重点方向是中短期债券(企业超短融、短融及部分国债、国开债等金融债)和协议存款,其中后者占多数(以典型的华夏现金增利货币A/E基金为例,协议存款占到75%)。债券方面,2004年到2011年,货币基金的普遍收益率并不高,七天年化收益率在1%-3%之间波动,每年只有少数的特殊日子升高到5%以上。到2012年以后,逐渐上升到4%,个别时候出现5%-6%甚至10%的情况。到2013年早期,在3%-4%之间。这些收益率和银行间市场的收益率是有关联的。余额宝在2013年6月发布时,正逢银行业出现第一次钱荒,拆借利率一度突起,这直接打压了债市——债券抛压严重,银行间市场收益率开始上行。而6月之后,很多信托、理财产品靠高息揽资,银行界出现了投资高息非标资产来维持收益的风潮,这进一步压制了债市,使得银行间市场收益率保持在高位且稳步上行,直到2013年12月又再次出现了“钱荒”。而协议存款方面,2013年3月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关于银行非标资产比例不得超过总资产4%、不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的规定,使得大量股份制银行采用扩大资产分母的方式力求达标,而达标的重要方法就是不惜代价用协议存款接纳资金扩大分母,这提高了协议存款利息水平。此后不久余额宝横空杀出,把协议存款高息向群众推广,制造了存款的大规模搬家的风气,银行在协议存款方面不得不连连退让,这样就把行政规制暂时造成的协议存款高息现象“永久化”了。两者叠加,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不断上升并维持高位。 这个前所未有的高收益率环境给余额宝的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余额宝的七天年化收益率取决于其投资的短期债券的收益率(短债投资通常占货币基金的25%,但对于余额宝的天弘增利则不到10%)和谈妥的协议存款的利率(协议存款可占天弘增利管理资产的90%以上),刚刚起步时,不足4%,与余额宝挂钩时正式打出的招牌是4.8%,之后随着银行间市场收益率的高位上行而逐渐上升到2014年1月的6%以上,甚至接近7%,2月之后才开始下降。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