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拥有超越和腾飞的无限可能。全球化的今天,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拥有了市场的主动权。 中国究竟凭什么夺得物联网标准制定权? “中国是兼容并蓄的国际标准制定者,反对者没有提出比中国的基于‘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更好的标准化架构。”物联网专家、感知集团总裁刘海涛自信地说。 “如果把单一的传感器连成网络体系,像团队一样分工协调地干事,一定比单打独斗厉害!”1998年,一个思想的“小火花”让刘海涛兴奋不已:随着芯片、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个全新的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于一体的物联网系统将是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火花、火种、点火系…… 刘海涛将物联网思维应用于指挥交通、环境健康评估、食品安全全程监控等领域。中国科技精英正在用“互联网+”“物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人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诠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提升——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 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表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 天地即征程。中国正向未知与未来发起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这是中国科技创新走向未来的“三步走”战略——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这是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清单,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网络空间、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深空探测、脑科学…… 眺望未来—— 2016年,中国将建成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火箭将进行首飞试验;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建成…… 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一号”;2019年,中国“彩虹鱼”海底万米深潜器将载人冲击万米深海极限;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这是又一个科技的春天。 当如同阳光、空气、土壤、水,带来万物生长的决策、基础、智慧、资金同时具备时,人们相信,创新的中国在科技的引领下必将赢得光明的未来。(记者杨维汉、余晓洁、吴晶晶、崔静、彭勇、刘奕湛)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