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科技改变中国 创新驱动未来(2)

科技改变中国 创新驱动未来(2)

时间:2016-05-30 14:27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维汉、余晓洁、吴晶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战已经打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出台,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开花。 深化科技体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战已经打响。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出台,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开花。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100多项任务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矛盾,统筹衔接当前和长远举措,明确分工、把握节奏、分步实施。

  一项项改革举措,彰显中国发展新“路径”: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一个个具体措施,展现中国发展新“算法”:用政府简政放权的“减法”,激发社会创新创造的“乘法”。

  ——从激情燃烧的创新创业中来。

  创业是创新的载体,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小米手机做大做强、大疆创新的无人机飞得更高、小鱼儿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陪伴机器人快速走入市场……一批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担纲核武器研制重任的核九院,也在创新创业。诞生于核九院的中国久远高技术装备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封闭到直面市场竞争,挑战很大。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型企业。”

  “我们干一切事情都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思考创新理论、运用创新方法,把创新发展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思维方式,就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穆荣平说。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科技进步是强大引领,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科技,帮助中国养活世界22%的人口——

  “13亿人吃饱穿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面对过的世界性难题。科技部部长万钢清晰记得,1969年他当生产队长时,乡间流传的目标口号是亩产粮食600斤“过黄河”,800斤“跨长江”。

  如今,海南三亚超级稻“超优千号”示范基地,80多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抚摸着“超优千号”饱满的稻穗说:“这里亩产已经达到940多公斤。”

  农业部数据显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增长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展示获得的奖章。 新华社记者 叶平凡 摄

  科技,解决现实难题,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扎针神器”——投影式红外血管显像仪,识别血管位置和深度,轻松解决婴幼儿、肥胖患者扎针找血管的难题;带上一块腕表,小孩、老人就能自动定位,不怕走失;大气灰霾污染源解析,找到了制造雾霾的“源头”……

  药学家屠呦呦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中国人原创的青蒿素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赖远明团队成功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无法攻克的世界性冻土难题”,创造了“天路”奇迹;裴端卿团队发现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机制……

  从实验室到火热的生活,从宏观到微观,一个个科学家及其团队的努力和付出,让一个个科学新发现逐步变成应用;一台台仪器或关键部件研制成功、一个个生产技术细节得以改进跃升,为现实生产生活带来一点一滴的变化。

  科技,改变人生命运轨迹;创新,让机遇在创业中勃发——

  成晓华,上市公司朗科科技创始人、U盘发明人之一,他和同伴创立的公司几年间完成了年销售额过亿的飞跃。

  如今,成晓华华丽转身,成为“创客导师”。“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做企业,我自己走过了一条创业路。技术创新在哪里,我们就会引入风投资金,从十万级到百万级,甚至更大。我会告诉年轻的‘创客’,哪里有沟坎,指导他们如何避开风险,整合创客团队,和他们一起成长。”成晓华说。

  毛大庆,万科集团前高级副总裁,放弃高薪和顶级职业经理人的“光环”,打造出一个孕育科技创新的创客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大潮势不可挡,这是一次国家命运的拼搏。如果我能参与到这场拼搏里,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远比挣钱重要得多。”这就是毛大庆的人生选择。

  科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源”,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一根网线改变中国。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连入Internet,标志中国互联网起步。如今中国,网民超过6.8亿,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互联网+汽车”“互联网+装备制造”……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

  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大路货”、成套总包取代单机制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依托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中国经济新强音。

  华为、联想、中兴等一大批企业步入全球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

  新思路,孕育新变化;新动能,释放经济发展巨大潜力——

  深圳,已经率先实现动力转换,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深圳经济增速从年均25%急跌至个位数。面对加工贸易断崖式下跌,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2013年,深圳又着手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和智能装备制造四大未来产业。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