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和国内差别最大的是待遇和发展机会,如果在国内能发挥所学,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很多‘金龟’还是愿意回国的。”今年刚被一所大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海归”博士刘颖说。(本报通讯员 游玉增 本报记者 邓 晖) 链接 当下“海归”的五大特征 50%以上为一年期硕士 调查显示,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在国外留学的时间平均为1.9年,其中硕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在国(境)外留学时间为1.5年,博士学位为3.8年,本科生为2.9年。其中约一半人员为学期一年的硕士项目毕业生,且以英国的学校为主。 学位学科集中,将近6成学生学商科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学位分布成1:8:1(博士:硕士:学士),以硕士学位人员为主。学科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特点:硕士学位留学回国人员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而博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以理学和工学为主。上述四个学科的回国就业人数为总人数的77.8%。 高层人才回流率低 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人才回流期,即外流率继续缓慢增加、回流率迅速增加的时期。报告同时指出,回流人员主要为在国(境)外学习一年期硕士学位课程的毕业生,而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学历影响就业方向 据统计,2012年在北京市范围内就业的留学回国就业人数为4678人,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就业市场,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根据留学回国人员最后学历情况的不同,就业机构类型有较大差别。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主要就业机构为高等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而获得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主要就职机构为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海归”就业地首选北京 北京成为海归们最热衷就业的城市。统计显示,在北京范围就业的海归,绝大多数的原户籍不在北京,原户籍北京的留学回国人员比例不到10%,原户籍较多分布于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份。 ——以上数据摘自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 (邓晖、游玉增整理) 我看“海归” 出国留学要慎重考虑 说自己是“海带”其实有点尴尬,但细想想,搞成这样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对留学的期望值太高,当时全家的想法是国外的文凭比国内的好,毕业了最好能留在国外,实在不行回国也可以找一个好工作。所以高中一毕业,父母就借钱送我出了国。二是在国外圈子太小,国外学习、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因为语言不行,我结交的几乎都是中国朋友。三是没学到多少东西,几年下来感觉除了英语比出国时有点长进,其他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 毕业后,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太多了,找工作很难,所以只能回来。回国后发现工作也不好找,好的工作,人家不要我,一般的工作,工资低,实在放不下面子去上班。目前,我在朋友这里的英语培训班帮忙,发现这几年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培训班里的学生也大都为出国准备。我想劝劝他们的父母,选择出国留学时,还是要慎重考虑,不要期望值太高。另外在国外时,应该多学点拿得出手的东西,为将来就业做准备。 ——刘文星(澳大利亚某大学本科毕业,回国一年,待业中。目前在朋友开的一家暑假英语培训班帮忙。) 出国留学要选择国家急需专业 对于出国留学,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尽量要选择国家急需、且在目前培养水平上和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的专业去学习,牢牢把握国家需求。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的瑞士制表人才培养,在世界上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在我看来,如果付出比较大的经济成本,选择出国学习一个国内培养水平本来就不错的专业,必要性不大,回国后在求职上并没有显著优势。 从我的自身工作出发,就我参加的高校招聘而言,录用一个“海归”首先要看的就是他的学科方向,看他的研究领域能不能符合未来整个学院的整体规划。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 具体的专业选择上,我认为这是动态变化的。细心的家长、学生不妨了解一下最近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热门专业变迁,很值得思考,这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等的变化投射在了就业市场上。因此,家长、考生在选择时不妨眼光放长远些,结合自身兴趣通盘考虑。 今天招“海归”更有的放矢 提起“海归”,最大的体会就是它从稀缺、高高在上的感觉变成了身边的平常存在,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现有教职员工中30%左右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而随着这种变化,用人单位对待“海归”的态度、招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说,和十几年前面对“海归”的来者不拒相比,现在更理性、更有的放矢。 从我们学校来看,在引进理念上,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潜力;二是学科特色,分拔高和拓展两个方向,在充实已有优势学科人才的基础上,更注重根据发展需求填补学科空白;三是道德品质。 过去,国内高校习惯于在“家”里等着,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招聘会开在了国外,甚至亲自去已经看中的人才家中游说,在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再由他推荐其他人选,组建研究团队。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