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侨·华人 >>“海归”到底值不值钱?(2)

“海归”到底值不值钱?(2)

时间:2014-01-02 10:38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近几年,海归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毕业就出去的小留学生在归国人员中占了不小比例,他们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国内受教育的经历,找工作劣势明显,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知识和经验。另外,《万名留学人员

  近几年,“海归”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毕业就出去的小留学生在归国人员中占了不小比例,他们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和国内受教育的经历,找工作劣势明显,自主创业方面也缺乏相应知识和经验。另外,《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显示,海归人员的主要学科背景为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这4个学科留学回国人数占总回国人数的77.8%。除了这四大专业以外,留学回国人数占比较多的是文学。这些专业的初级人才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也趋向“饱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海归”就业难。

  “国内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差,在和‘海归’竞争时,并不处下风。而不少‘海归’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也大都集中于大城市,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不少‘海归’成为‘海带’。”一位“海归”表示。

  用人单位的想法也在转变。在宁波一家公司工作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司曾经很热衷于招“海归”,不过后来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他们带来的西方理念和国内实际不太合拍,而且有些人自我膨胀得厉害,和其他员工相处也不太融洽。公司现在在招聘中碰到‘海归’时,都很谨慎,能力差不多的话,宁愿选择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李女士说。

  在福州一家猎头公司工作的李艳也告诉记者,“现在‘海归’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随着出国门槛的降低,海归含金量减少,不少企业在经历泡沫经济的压力后,不再把拥有海归的数量当作提升企业形象和价值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也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

  与不少“海归”的求职碰壁形成对比,现实中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对“海归”“求之不得”,也就是竞相追逐“金龟”的现象,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我国目前高层次“海归”人才的稀缺。

  “一方面高层次人才在国外已经具有稳定的生活和事业,要放弃很难;另一方面,国外的科研环境确实更好,研究者只需埋头做学问,而在国内,跑项目、建实验室、找人才……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不少人难以适应。”北京某高校人事部门徐老师告诉记者。

  美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曾追踪调查了自2005年至2011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29074名中国籍学生的回国意愿,2005年高达89.4%的被调查者希望留在美国工作,这一比例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仍达到82%。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巩万表示,虽然中国已经进入智力回流期,但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需花大力气引进高层次“海归”。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筑巢引凤”。据该校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这些海外人才系统的研究范式对学校的科研创新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在本科层次设立了经济学和金融计量两个专业的国际化实验班,在研究生层次开始实践以学术科研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层次的人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能在某些领域弥补国内空缺或带来突破。”有专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在一些领域内西方还是走在前列,对大学等科研单位以及一些大公司而言,引进这方面的人才要求有“海归”背景,其实也是看中人才是否有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意识,而这一点对日后能否出成果往往是很重要的。

  在天科大,“海归”的积极影响正在显现:天津市特聘教授张同存博士2007年底到校工作,到校两年就获得国家科研经费逾400万元;生物工程学院花尔并、刁爱坡、刘浩、王敏等“海归”已组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接过了近代发酵工业先驱金培松前辈的火炬。传统优势学科的科学研究也在高水平团队的推动下,步入提升水平的快车道,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质量、层次及获奖成果均位居天津市普通高校前列。

  如今已身为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的陈忠仁也给宁波大学带来了“回报”。除了和他导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拉布斯教授在宁波成立了一个化学材料研究中心,定期举办格拉布斯论坛外,陈忠仁还发明了“超级吸油材料”,给海上油污污染防治提供了切实方向。

  建议 如何破解“海带”与“金龟”现象

  “报名人数爆棚。”在北京一家出国留学中介公司工作的刘女士介绍,每年的留学咨询会上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家长,甚至有孩子还在幼儿园就有来咨询出国留学事宜的家长。

  王辉耀认为,有条件出国留学虽然是件好事,但家长们和出国的学子应该充分认识当前“海带”现象。出国留学时应该有好的规划,要选一个跟国内未来发展有关的专业,目前留学人员集中的专业在国内已经“过剩”,而像慈善、社会管理、医疗、高端管理等专业在目前国内却很稀缺。另外在国外时,留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了解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要学会建立国际人脉网络,回国后能帮助国内中小企业开展海外业务。

  一些跨国或有外贸往来的公司,也强调要有海外公司工作经历。“有海外公司的工作经验后他们的视野更国际化,熟悉西方现代公司运作模式,加上语言优势,竞争力不是国内毕业生可比的。”一位外贸公司的经理向记者介绍,今年在就业市场上他们公司招的全是有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

  已在中钢集团就业的“海归”唐亚认为,“海带”们一方面要调低期望,另一方面也要多转换观念,找准自己的优势。她身边就有学银行专业的“海归”从事了语言教育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少有条件的“海归”自主创业,“他们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至于‘金龟’现象的存在,反映了国家人才观念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批人才的引进更需要政策的推动。”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认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人才观。一是对人才重用不重养,过于重视现成人才的引进,而轻视人才的培养,显得很功利;二是观近不观远,对于人才只是看到当前有没有用处,而很少从未来和发展来看;三是重“储钱”不重“储才”,我国当前人才储备显然落后于财富储备。针对此,他建议:一是完善外国学位认证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可资参考的高层人才信息;二是出台国家人才储备政策,利用政策杠杆,为未来进一步振兴,提前做准备;三是改革和调整政府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制,要充分利用好编制管理的人才储备效应。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