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尔(意大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在组装冰箱。记者 韩秉宸摄
“走出去”,是中国品牌被世界认知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国制造”的必然选择。欧盟一度是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入欧洲的门槛较高。随着欧盟成员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资企业赴欧投资兴业呈逐年增长趋势。本报记者在实地采访中看到,中资企业为欧洲经济注入活力,互利合作之路前景广阔。 海尔(意大利) 金字招牌就是广告 记者 史克栋 韩秉宸 走进海尔(意大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很难让人把这家企业和传统印象中的中国企业联系起来——全公司上下仅有一个华人面孔,这名当地出生的华裔女员工负责与总部联络。这种高度“本土化”模式不仅为海尔打开欧洲市场开辟出一条捷径,也为当地员工免受经济危机冲击上了一道保险。“为海尔工作,我们骄傲!”公司总经理弗朗西斯科·阿尔布利奇奥如是说。 海尔(意大利)公司位于意大利东北城市帕多瓦附近的小镇坎波多罗(意为“黄金之地”),小镇人口只有2000多人。阿尔布利奇奥向本报记者介绍说,2001年,海尔收购了这里的一家冰箱制造企业,成立了海尔在欧洲的这家子公司,从而开启了海尔进入欧洲市场的大门。公司现有员工130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万平方米,冰箱年产量约8万台,产值约2200万欧元。海尔在全球生产的第一亿台冰箱,正是在这家公司的工厂中下线的。 谈及这十几年来的发展,阿尔布利奇奥回忆道,公司起步时继承了原企业的生产线,生产旅馆使用的小型冰箱。两年后,海尔根据市场需求,加大了科研投入,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使产品质量和档次逐年上升,目前重点生产“适应欧洲消费者使用习惯”的高端产品。2008年,自主研发生产的意式三门冰箱以其独特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获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还引起众多竞争对手的争相模仿。 阿尔布利奇奥告诉记者,海尔冰箱上醒目的“意大利制造”标牌,让欧洲消费者感到更为亲切。同时,海尔集团在非洲市场的知名度也为这些“意大利制造”的销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欧洲市场的新发展和非洲市场的固有认同合力作用下,海尔(意大利)公司的年产量连续数年保持增长,目前已由2008年年产34359台增加到2012年的80733台,当欧洲本土家电品牌都在限产、裁员时,海尔(意大利)公司却为满足订单需求而加班加点。 海尔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凭借的是产品过硬的质量,而并非铺天盖地的宣传,他们在意大利甚至连电视广告都没有投放。 阿尔布利奇奥认为海尔将大量资金用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产品销售经理蒂奥佐介绍说:“冰箱是唯一每时每刻都处于工作状态的家用电器,这本身就对产品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采访中,海尔(意大利)公司生产中的质检工序也确实让本报记者印象深刻。从开始的材料准备,再到元器件的组装,每道工序都要经过严格检验。在成品组装完成之后还要经过一系列测试,一旦发现问题,立刻从生产线上撤下。 海尔在欧洲面临的问题并非来自经济危机,而是自身发展带来的进一步转型。阿尔布利奇奥常对公司的员工们说,“海尔已由第二梯队的顶尖位置,转变为第一梯队的新锐,这意味着将要面对更大的竞争难度。” 运城制版(西班牙) 交货期决定竞争力 记者 丁大伟 山西运城制版集团西班牙分公司的厂房位于距离马德里50多公里的西班牙瓜达拉哈拉省海纳雷斯工业园,厂房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共设有机械加工和综合两个大车间,22名员工中西班牙当地员工占一半以上。记者采访运城制版公司的当天是个工作日,车间里机器轰隆作响,穿着公司统一工作服的工人们忙前忙后,一片热火景象。 运城制版集团是首家进入西班牙的中资生产型企业。被问到为什么千里迢迢来西班牙建厂,运城制版西班牙分公司总经理陈军说,这主要由其产品的特点决定,运城制版生产的凹印版辊主要用于食品、饮料包装的印刷,客户印刷厂一般要求在下订单后几天内供货。在这种情况下,交货期就是竞争力,而只有靠近目标市场才能缩短交货期。 “我们在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我们使用的钢板是直接从国内采购的,而且部分机械也是由我们集团公司自己制造的。但我们的主要优势仍然在于质量和服务,比如目前西班牙同类企业的平均交货期在5到6天,我们则能缩短至3到4天。未来我们还将通过提高自动化和员工技术水平来改进产品质量,进一步在西班牙打响品牌。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我对此有信心,因为只有我们自身过硬,才会有竞争力。”陈军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运城制版的客户有西班牙和法国的印刷厂,下一步还将开拓葡萄牙市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