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师反映,如今校园内一些学生过于物质化,有的因家庭条件优越,成为炫富族;一些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热衷于拉关系、攒人脉,一些校园组织甚至沦为名利场;一些学生满足于“混文凭”,无所事事,耽于游戏。而校园分化的挤压和消极思想的蔓延,无疑对大学“边缘群体”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刘中望认为,学生群体分化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大学教育应该建立基础层面的通行标准,涉及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身体素质、艺术修养、社会交往、文化水准等各个方面,学校在包容另类的同时,要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成为所谓的边缘人。 “我们的教育应该做出积极的引导,要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营造健康、活泼、积极的校园文化。”张惠说。 用尊重和关爱融化坚冰 大学生“边缘群体”的存在,纵然有学生个性等自身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关怀的缺失也难辞其咎。因此,需要搭建更多去“边缘化”平台,同时不断完善各类心理、经济救助机制,用尊重和关爱融化坚冰,让边缘学生重回校园主流。 救助,但不要“伤自尊” 对于贫困学生,经济救助是缓解其学业压力、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校园生活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为主的资助体系,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捐赠和学校内部开展的助学助困活动也能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但救助必须要得法,否则会让一些贫困生感到很“伤自尊”,其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2013年,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曾因让贫困生演讲“比穷”,遭到舆论质疑。宁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王淑莲告诉记者,以往的助学金评比确实经常掺有水分,诸如演讲“比穷”的做法,多少也是迫不得已。 为了保证助学金能够真正成为“及时雨”,近年来宁夏大学在开展奖助学金评比时采取全班根据平时消费情况给除自己以外学生打分的办法,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如是否低保户、是否单亲等属于“隐私”范畴的东西,只有学院辅导员掌握。这个办法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能在保证相对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学生隐私。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同样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陕西省从2013年起,对当年入学的大一新生统一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普查中如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将进行约谈筛查。约谈对象既有存在问题的学生,也有测评正常的学生。这种非针对特定群体的调查方式不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有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一些学校还探索在学生中设立心理委员。王淑莲介绍,宁夏大学在各个学院学生会都设立了心理部,各个班级在“个人自愿、班级推荐、辅导员考察、咨询师培训”的前提下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要求乐于助人,平时能主动关注关心他人,善于与人交往,把工作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这样也能避免边缘学生被特殊对待的压力和不适。 为弱势学生创造机会 一些高校学生辅导员表示,在日常工作中,他们非常注意尽量避免为学生贴上“边缘群体”的标签。针对个别已经边缘化的学生,更多的是去用心沟通,通过日常工作的点滴积累,帮助他们重新融入校园主流文化。 西部一所高校的教师告诉记者,她曾经遇到一名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性格也比较内向,问他十句话,他可能只回答一两个字。“这样的学生其实内心是很敏感的,你不能直接去跟他谈话,告诉他要多参加活动什么的,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她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之后,发现这名学生的组织能力挺强的,就是不敢在大家面前讲话。“一次我直接把组织一项班级活动的任务交给他,告诉他老师只看结果,具体怎么操作由自己决定。”经过几次锻炼,现在这名学生性格开朗了,开展活动时也敢在校园或寝室里向同学宣讲了。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书记郭智芳告诉记者,曾有一个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刚来学校时不太合群,成绩也不太理想。后来她参加了一个帮助贫困生的项目,这个项目帮助有些自卑的学生建立自信,几年后,他们再去帮助更多的人。这样一个过程让她很有成就感,学习成绩很快也得到了提升,大三时名列班级第一。 复旦大学社科部教授高国希认为,大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体验到的支持越强烈,就越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要多为弱势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帮助他们摆脱孤僻离群的习惯和自卑感,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氛围中成长,不至于因外部消极影响和内部心理矛盾而沉沦。 从基础教育抓起 大学里的边缘生,许多来自中西部的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不仅使农村孩子上大学难、上好大学难,而且也使得他们在费尽千辛万苦踏进大学校门后,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 甘肃会宁是西部的贫困县,同时也是高考状元县。几年前,会宁二中副校长张斌曾借到北京出差的机会,走访一位引以为自豪的学生。没想到这位学生却对他大倒苦水:“从本科到硕士7年,我是班里最忠实的‘听众’。无论上课、讨论还是联欢、聚会,我不敢当众发言,不会唱歌跳舞,只好静坐在一旁。” 从农村到城市,素质教育缺失造成的综合能力不足,使得农村学生面对丰富的校园活动手足无措,很难成为其中的主角。 “强烈的反差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很难接受,能不能适应,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时如果周围环境友好还好,如果遭遇冷漠歧视,有些人可能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独,甚至敏感、自卑、嫉妒和自我封闭。”高国希说,家庭和自身成长中的劣势、资助体系的不完善、社会舆论的标签和炒作、精神和文化关怀的缺失等,无形中把这一群体特殊化、孤立化和边缘化。 专家指出,大学生边缘化群体折射出很多问题,其中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尤其应该引起重视,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当形成合力,从源头抓起,让城乡孩子同享阳光雨露,平等成长。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