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民生 >>透视大学生边缘群体:贫寒学生情感脆弱 经不起玩笑(2)

透视大学生边缘群体:贫寒学生情感脆弱 经不起玩笑(2)

时间:2014-11-26 13:47来源:半月谈 作者:艾福梅 袁汝婷 刘巍巍
在学校几年间,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是张云生活的主旋律,心无旁骛地刻苦学习,也让她屡获奖学金和助学金。然而尽管成绩名列前茅,同学们却更愿意用不合群来描述她。 大宿舍一共住了12名同学,只有张云每次都不

  在学校几年间,“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是张云生活的主旋律,心无旁骛地刻苦学习,也让她屡获奖学金和助学金。然而尽管成绩名列前茅,同学们却更愿意用“不合群”来描述她。

  “大宿舍一共住了12名同学,只有张云每次都不愿缴电费。”“张云习惯早睡早起,总是抱怨室友睡觉太晚,影响她休息。”“寝室里经常有人跟张云吵架,很多次都要到辅导员那里去调解。”说起张云,室友们都表现得无可奈何。

  “那些手拿iphone、整天玩电脑的人,我和他们压根就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在张云看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根本就是不可调和的。她认为,自己用不起手机,更没有电脑,用不了多少电,因此也没理由承担高额的电费。

  事实上,矛盾不仅是电费这么简单。努力上进、自尊心极强的张云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社会交往上则显得自卑、敏感,她羞于承认自己的贫穷,也不想坐下来和同学解决问题,更不愿参加校园里的各项活动。

  “大学不属于我,”张云说,别看自己成绩不错,但其实内心并不快乐,遭受挫折的时候,她甚至会激荡出极端的思想:“命运如果无法改变,生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湖南一所高校的辅导员告诉记者,张云的情况在很多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中,具有代表性。这些孩子看似自信,其实情感上都很脆弱:他们可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读书、背单词,却经受不起同学的一句嘲讽;他们大多内向、不善交际,也少有朋友。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大学生“边缘群体”中,固然有家境殷实者,但主体还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他们发现自己不只衣着不时尚、装备不佳,生活习惯与其他同学有一定差异,而且在社会实践、业余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不如他人。

  “感觉自己明显慢了一拍,有点不合群”

  顾玲玲是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大一新生,来自西部一个县城。性格开朗、善于与人相处的她,上大学之后却发现,自己与身边的同学“没什么共同语言”。

  顾玲玲说,不少北京同学,高中阶段要么有过出国经历,要么参加过丰富的社会活动,比如志愿服务、模拟联合国什么的,视野比一些来自外地的孩子开阔很多。这些同学刚一开学就着手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考研啊、留学啊、工作啊,目标很明确,“感觉自己明显慢了一拍,有点不合群”。

  顾玲玲感受到的这种落差对许多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像她一样,对自己的处境有深刻的反思和清晰的认识。顾玲玲虽然有些苦闷,但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也有同学没能正确对待这种落差,最终成为边缘生。

  武汉大学2014级新生何思源看上去比同级学生成熟很多,身高1米80,阳光帅气,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他十年内第二次以新生身份迈进武大校门。

  2004年,何思源以650多分考入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基地班。可入学后,高分带来的优越感渐渐被失落感取代: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学霸”,跟他们相比,何思源没有任何优势。

  习惯了出类拔萃、众星捧月的他,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后来大学生活就变成了上网、玩游戏,还有逃学。白天泡网吧,晚上回寝室睡觉,能逃的课一定会逃,连去不去考试都要“看心情”。在这种状态下,挂科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连体育都因为缺考而挂科。到大四毕业前夕,何思源还差27个学分未修满。

  “感觉在自我挥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猛地回头,发现已经晚了。”坐在记者面前,何思源说自己不愿回首这段往事,神情充满悔意。

  很多人像何思源一样,以高中“学霸”的身份迈进大学校园,受到学校和家庭高度关注,对未来发展寄予了无限期待。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好学生”,一心憧憬着迈入大学校门后改变境遇,彰显个人价值。

  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不再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丰富多彩的校园里可能也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由受人追捧到做回常人甚至有时被冷落,一些学生无法克服这一心理落差,气馁乃至丧失信心,渐渐成为“边缘人”。

  沉迷网络,久而久之也可能成“边缘群体”

  除了上面两种情况,大学里少数学生由于缺乏自律、沉迷网络、性格孤僻等原因,也容易成为边缘人。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做了7年本科生辅导员的杨熙说,网瘾有时候是个无解的问题。这类学生一般不愿与老师有良好互动,老师想和他们交流都困难。上网成瘾还可能导致失眠、抑郁、营养不良,在社交上选择退缩,不仅不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学业也完不成,严重者只能休学。

  宁夏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王淑莲说,现在的基础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家长或者一些老师长期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考上大学就进了保险箱”,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又弱,脱离了家长、老师“保姆式的管理”,容易沉迷于玩乐。而随着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发展,他们也更有条件“宅”在宿舍,不去参与现实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边缘群体”。

  专家表示,边缘学生的情绪往往不是十分稳定,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差、性格孤僻,极少与人交往,对自身存在的意义认识不清,经常悲观、失落,并容易影响周围的同学。

  去年发生的复旦大学寝室投毒事件曾令舆论哗然。而从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近年来高校中不断发生的“同室操戈”悲剧,边缘学生往往成为校园极端事件的中心人物。

  复旦大学社科部教授高国希认为,“边缘化”使得大学生感受不到学校、班级、社会所给予的归属感,降低了成就动机。他们逐渐对人生和生命产生疑问,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代之以对人生持消极、悲观的价值认识,采取或消极或过激的应对方式。

  高国希表示,“边缘群体”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给予更多的关心与照顾。针对其所具有的特征及成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让所有大学生都活出自己的精彩。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