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民生 >>透视大学生边缘群体:贫寒学生情感脆弱 经不起玩笑(3)

透视大学生边缘群体:贫寒学生情感脆弱 经不起玩笑(3)

时间:2014-11-26 13:47来源:半月谈 作者:艾福梅 袁汝婷 刘巍巍
校园内的分化是社会分化的投影 边缘群体是校园内分化的一个缩影。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各异的经历和兴趣,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校园里,在一

  校园内的分化是社会分化的投影

  “边缘群体”是校园内分化的一个缩影。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各异的经历和兴趣,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校园里,在一种越来越包容个性的风气下,分化或许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分化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有的同学“翘课是家常便饭”

  在南京一所大学念大三的王诚家境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刚进大学那会儿,他也曾不思进取,耽于游戏。“埋头苦学了那么多年,终于考上了大学,最大的心愿就是松一松。再加上大学生活相对自由,没有了硬约束,慢慢就荒废了学业。”王诚说。

  那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学期,当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几门功课都是勉强过关,他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王诚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上劲了,但也有同学觉得大学只要混个文凭就可以了,直到现在还沉迷在游戏之中,翘课是家常便饭。”

  王诚发现,同学们在大学中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和家庭条件有关。“像我,毕竟还是有就业压力的,所以希望成绩优秀一些,能考研就考研,不行的话出去找工作也有点优势。”王诚说,但有些同学根本不用担心这方面的事情。

  这些同学或者是家里财大气粗,或者是社会资源丰厚,他们之中当然有很努力的,那不用说,多半会成为院系里出类拔萃的学生;也有不努力的,但没问题,人家有不努力的资本,时不时还能炫个富,或者炫一下傲人的实习经历。

  在该校已经读研两年的张丰对此感触颇深。他说:“尽管这种现象让一些同学感觉不公平,但现实就是这样,有钱人家的孩子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很多时候,贫寒子弟再努力,也是企及不了的。”

  “都说进了大学就相当于跨入了社会的门槛,现在看来确实如此,大学校园内学生的分化,其实是社会分化的投影。”王诚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扭曲,说到底是社会问题造成的。

  “校园官场”的奇怪氛围

  对于很多普通学生来说,一些学生干部之间也有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有的见面互称‘李总’‘刘总’,官僚气息很重,身后还有一群‘小跟班’。他们手上有些经费,不时下下馆子,组织点活动。”在湖南一所大学上学的杨晴告诉记者。

  “其实班级很多同学都很排斥这样的干部,经常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也不愿意和他们交朋友。”杨晴说,他们有的虽然成绩一般,有时还挂科,但在老师、辅导员面前却是红人,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能拿到参加资格。

  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同学对这些学生干部心态复杂,可谓“羡慕嫉妒恨”。杨晴说:“曾经有个同学一开始很排斥这样的干部,但后来他也当上了年级某干部,混进‘圈子’后,就变得和他们一样了。”

  “当选那天,有不少低年级同学向他道贺,小则电话‘溜须拍马’,大则‘宴请恭贺’,就是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以前对此大为反感的他如今却很乐于接受,完全变了一个人,对学习成绩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意了。”杨晴说。

  宁夏大学学生倪珂的看法则要平和一些。她说,积极投身学生工作的同学,跟分管老师和辅导员比较熟悉,比别人机会多点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为大家作贡献了嘛。虽然他们会比较注意交际,但也是学生工作的需要,而且基本在合理范围之内,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大学也算一个小社会,竞争和优胜劣汰都是存在的。

  谁是边缘?谁是主流?

  “说实话,其实我也不知道现在大学里的主流群体是哪部分人,‘学霸’是主流吗?不一定。我感觉现在大学包容性很强,各种人都能发挥才干,都有闪光点。”北京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付裕萍说。

  倪珂认为,“边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要看是以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为中心,离这个中心比较远的,我们称之为‘边缘化’。但是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追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地选出一个中心。”

  采访中,不少老师和同学都提出,边缘群体的帽子不能随便扣。个别同学有自己的爱好,可能这个爱好在他现在所处的环境中不是那么大众化,从一般观点看,很容易就把这些学生归为“边缘”,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在自己的圈子中也是中心。

  “现在班级一般很少组织集体活动,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有的人忙着团委学生会工作,有的人忙着社团活动,有的人忙着旅游,有的人忙着学习,有的人忙着打工,看起来似乎没那么统一,但这也正是大学的魅力,可以培养不同追求、不同能力的人。”倪珂说。

  清华大学的叶清也对这种分化持正面的看法。她说,有些人可能专心学习,忙着搞学术发论文;有些人可能热衷于社团工作,锻炼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有些人愿意进行社会实践,全国各地跑;有些人搞创业,交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只是选择不同的方式让自己变得优秀。

  “我感觉我和我身边的大学生都有一种趋势,那就是不再习惯在一条道上竞争,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路上往前走。”叶清说。

  把握分化中的主基调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张惠认为,现在大学生中群体分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各色各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张惠把学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学习型群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优势型群体(家庭经济基础良好,学习及综合素质较高,个人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弱势型群体(经济、学习、交往、就业较为困难,心理自卑)、玩乐型群体(无学习目标,沉迷网络、恋爱,攀比享受)。

  尽管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学生群体的分化在所难免,而且这种分化也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空间,但张惠说,不可否认的是,学校内的分化也有利于一些消极思想的生长,比如个人本位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