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之后,近日我国又与瑞士签署了同欧洲大陆国家的首个自贸协定,拟对中瑞之间大部分出口产品实行零关税。更开放的市场,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竞争。随着对外开放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和越来越多自贸安排的“开花结果”,中国企业必将进一步从“小舞台”走向“大世界”,在更公平环境下与全球企业“同台竞技”,此间充满机遇,亦充满挑战。 深度开放是世界潮流。尽管全球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多哈谈判陷入僵局,但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的总趋势未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持续快速增长,且自由化标准更高、涵盖范围更广。2012年底,“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路线图达成,欧洲更紧密的一体化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3月中旬,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下旬又与欧盟就启动双边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达成一致。我国在与瑞士签署自贸协定之前,今年4月还与冰岛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澳大利亚、中国与挪威等更多自贸谈判也在进行之中。未来,这一开放势头会更加强劲。 开放创造机遇。这些年,中国企业饱受关税壁垒等各种保护主义之苦。据WT0统计,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第一对象国。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遭受贸易伙伴实施的保护措施数量,远高于其他主要出口国,甚至高于欧盟27国之和,2012年我国出口产品共遭遇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同比增长369%。加快推进区域与双边自贸区建设,实行更高水平、更为全面的开放,对于搬走横亘在中国企业与全球市场之间的贸易保护“大山”,对于中国企业公平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无疑是一个巨大利好。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市场愈开放,竞争愈激烈。更开放的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更少的关税保护、更多的市场调节。没有了关税的“保护”,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待遇”将变得一样:活下来的唯一途径就是提升竞争力。没有竞争力,没有“与众不同”的“本钱”,就不会受到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资源的青睐,也就不会有消费者埋单,因为在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条件下,资源有更多选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不能说因为是国内产品,市场就偏向一些,政府采购就倾斜一些。能否占领市场的关键在于产品的价格、质量与服务等一系列硬指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们不少企业的竞争力确实有了大的提升,今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就是一个明证。但也要注意到,仍有不少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靠的是“垄断”,靠的是财政的“无私支持”,靠的是“粗放投入”,甚至靠的是“跑关系”。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这些企业的日子恐怕越来越难过了。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我国一些企业也曾遇过开放带来的挑战。根据当时入世协议,我国不仅大幅削减了进口关税,而且在入世前后逐步开放了外贸领域各项经营政策,一时间“狼来了”让众多曾长期依附于传统体制的外贸企业遭遇空前压力。但10多年过去了,我国许多产业不但没垮掉,反而抓住了开放机遇形成了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变”字。企业正是及时转变了发展模式,才在开放中把握住了竞争主动权。当前,中国又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起点上,开放的力度会更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会更大,我们的企业一定要积极行动起来,做好迎接深度开放的准备,在转型创新中谋发展,在“与狼共舞”中加快迈上更高台阶。(马志刚)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