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支施工队,盖的是摩天大楼,而不是简单地搭棚子。”说起软件外包,该行业领军人物、广东华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梅傲寒信心十足,金融危机给本来发展不太理想的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带来了机遇,他甚至打算乘势培养人才,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在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珠三角,有着各种软件的庞大需求。2003年,有着留学日本经历的梅傲寒,创立了广东华智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面向日本客户的软件外包业务。目前,公司已由成立之初只有10多名研发人员,发展到约有400人的软件研发队伍,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对日软件外包企业。 几年来,梅傲寒的企业被日本权威咨询机构矢野经济研究所列为中国华南地区对日软件和服务外包唯一推荐企业,并被科技部评定为“中国软件出口工程企业”,连续被评为2007年度、2008年度广州市重点软件企业。 放弃学术研究做实业 1989年,梅傲寒作为中日政府交换留学生公派赴日,由日本政府为其免除了学杂费,提供高额奖学金,是当时最“滋润”的公费留学生,大学毕业后被导师看中留校任教。2000年,已是副教授的他毅然选择回国发展。梅傲寒说:“我是国家培养的,应该回国来尽自己的责任。” 如今身为老板的梅傲寒,仍然透露着学者的气质。但是,他却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从事科研,希望从事“更具风险、有激情、有悬念的工作”。梅傲寒喜欢自己定目标,一步步去努力实现,享受惊心动魄的过程。 留学10年,在日本有人脉积累和从事过计算机软件专业工作,梅傲寒觉得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创业做对日软件外包,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由于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梅傲寒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不轻易听别人的意见,不太随大流,也不会受外界影响。”梅傲寒说,当时创业做软件外包,是不被人看好的,因为对日软件外包在中国北方起步较早,已初具产业规模。而广东地区该行业才刚刚起步,至今整个行业做得也并不好。当时,广东省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对日软件外包公司。 2003年3月,广东华智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成立了。虽然成立之时只有12名员工,办公室也就200平方米,但开业典礼上,广州市政府多位领导前来祝贺,表示政府将从各方面支持这家在广东为数不多的软件外包公司。很快,政府的风险投资到位了。当天,日本企业界的几位朋友,也带来了合作意向的“大礼”。 2005年8月,华智科技就已经搬到了2000多平方米的科学城办公室。当时,梅傲寒暗暗计划,力争2010年达到2000人的规模、年销售额达4000万美元。因为,当时日本客户争先恐后地扩大中国软件外包的订单,梅傲寒认为,“黄金时机已经到来,一定要抓住”。 订单取决于人才 在珠三角做软件外包,华智科技感觉孤单——广东留日学生少,公司几乎招不到精通日语又懂软件开发的人才。其实,梅傲寒在日本留学时就感觉到,中国到日本留学的,上海、东北和北京占了多数,而广东学生多数到欧美。人才是很大的劣势。 梅傲寒说,广东做对日软件外包的企业少,打广告也招不到对日软件外包人才,但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会比较稳定。 梅傲寒把重心放在人才上,他下定决心培养一批忠于企业的核心人才,至少在华南地区拥有无人比拟的人才规模。梅傲寒说:“中国企业有‘吃不完’的蛋糕,抓住人才才能稳住市场,订单取决于人才。” 从2006年开始,华智科技推出高端人才培养的“115计划”。即每年在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中选50人,签7年的合同,由公司花钱强化1年日语,到日本工作1年,然后再回国工作5年。广东省政府对这个计划非常支持,启动时还一次性拨付300万元,每年广州市政府还配套200万元,形成了一个政府、企业、个人分担的运作模式。 梅傲寒说:“企业自身培养人才有很多好处,第一成本不高;第二人才对公司有感情,忠诚度高;第三,这样的人才入职时是一张白纸,很好塑造。” 高端人才计划是培训精通日语,了解日本文化,熟悉掌握日本软件开发的人才。梅傲寒说,这种人才对于任何软件企业都是缺乏的。目前,华智科技这部分的“塔尖人才”大概占据了10%。5年内,公司这部分人的规模将达到300人左右。 自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梅傲寒取消了违约金的约束,取而代之的是奖励,如果在公司工作满7年,就可以得到一笔很高的奖金。“人要稳定,企业才可能舍得投入培养。”梅傲寒说,“115计划”每年在每个人身上要花4.2万元,但公司还在考虑继续加大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由于中国软件市场的滞后,梅傲寒希望先做国外市场,再带活国内市场。除了做规模、国际化,还要标准化。梅傲寒对自己的公司很有信心:“华智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专业的软件外包公司,而是立志使华智科技成为国内最优秀的软件企业之一。”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梅傲寒表示影响不大:“此时一定会有一些日本客户希望降低成本,很多订单自然会继续流到中国。”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