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年逾古稀的“活雷锋”——李锦(二)

年逾古稀的“活雷锋”——李锦(二)

时间:2023-10-11 16:59来源:中外网 作者: 刁鵬程 刁吉海
李锦为南方江苏人,讲话地方口音浓重一些.生活习俗与山东人也格格不入。为了工作事业李锦老师入乡随俗,与村民很快打成一片。他每次 来都挨家走访,叙叙旧情,说说心里话。享受着村里人对李锦 的热情与友善,淳朴与善良。“吾实山中人,心早归山中。”

年逾古稀的“活雷锋”
 

——记新华社原高级记者丶全国典型九间棚精神及沂蒙精神的提炼、培育、总结、创造者李锦
 

刁鵬程 刁吉海 /文图
 

  07

  李锦扎根九间棚给乡亲们奉献一道文化“家常菜”,在龙顶山上建了座“李锦书院〞.

  李锦为南方江苏人,讲话地方口音浓重一些.生活习俗与山东人也格格不入。为了工作事业李锦老师入乡随俗,与村民很快打成一片。他每次 来都挨家走访,叙叙旧情,说说心里话。享受着村里人对李锦 的热情与友善,淳朴与善良。“吾实山中人,心早归山中。”

  自从 2015 年 4 月李锦把家 安在九间棚村,李锦就成了村里的人了;而九间棚于李锦也是“此 心安处是吾乡”了。

  李锦把收藏近2万册书运到山上,建立了李锦书院,给村民们送上天天智慧大餐,深受村民欢迎!

  书院是个什么模样呢?

  在这里简要向读者描述一下。

  被梧桐树包围着的书屋“李锦书院“。最亮眼的有两副对联气宇轩昂,。一进书院大门迎面而见:“顶天立地胸纳乾坤气,高岸深谷笔吐警雷声”

  这幅对联出现在主人公李锦书院大门厅两侧立柱上,为李锦老师创编。它告诉人们有志不在年老年少,只要你胸怀天下,上得天光,下接底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

  从庭院正门而入就是书屋门庭,左门框联为:〝一片孤心留书生”,右侧为:“百尺高桐筛月色〞。文化氛围浓厚。书屋内大约60平米左右,横竖摆了3排藏书架,还有阅读书桌。

  左侧失街而上进入小半楼厅为50平米左右的会客厅,套间内为小厨房兼餐厅,在向左依次为两个不大的卧室。这里就是李锦老师设在九间棚村永久的家室了。

  开天辟地头一回。龙顶山九间棚李锦书院,确切地说应称“三用堂”,即,书屋.接待室.宿舍。

  总之,李锦书院为村民们带来了精神“粮食〞,智慧就在身边,村民们不管大人小孩,随时随地都可以到书院去学习,收集资料等。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宋平同志(左),在听取李锦调查研究的情况汇报

 

  从2014年开始,李锦每年都要在村里住个2.3个月,有时住上个8.9个月,有时李锦与村民一起读书,学习.帮助查资料,帮助在文化方面解疑释惑。后来担任村党委委员的刘丞瑞对记者说:“谁也想不到,九间棚村民们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现代都市文化生活环境,这是李锦社长为我们带来的福气啊!〞

  李锦老师的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深受村里学生们的尊敬和爰戴!都夸赞李锦爷爷是九间棚的“文化之父”,是我们的高级文化大师!

  李锦记者常把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放在心上,从小事做起。多年来,给九间棚村里人干得好事无数。就拿写家书这件小事来说吧,就帮助百姓克服了文化上带来的困㦶及难题。

  从1989年起村里人给李锦写信,李锦就回信,没有写信给他的,李锦也给写信。生产组长身体不好,他写信去安慰;给刘嘉珀写信,介绍怎么当好支部书记。仅此就写了30几封信件。

  村里团支书刘立新参军后,李锦给他写信鼓励他在部队不攀不比,听党的话,好好干。

  信中说:“立新,…我们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白天你陪我下地找老乡调研,一家一家跑。我晚上整理笔记,你总陪着我到很晚。我不睡,你也不睡。你是懂事的孩子,是庄户人家的好后代。感谢你为我引路,对我的关照,摸熟一家一家的门,使我能够顺利地去调查研究。

  你是沂蒙山的子孙,是九间棚的子孙,人家夸沂蒙精神九间棚精神,我们不要骄傲,更不要吹。你要让人看到你,就想到九间棚人,觉得九间棚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你说是吧?

  你文化不高,要多学习。寄去一本《伟大的战士》,是我二十多年前当兵带在身边的。你平时要多学习,还要多动笔,勤学苦练,听党话,做一个雷锋式的好战士……”。

  立新收到这封情感交融的书信,感动的热泪盈眶!部队首长得知后,在官兵大会上宣读了这封信,使部队官兵深受教育和鼓舞。小小的一封家书,包含着家国情怀的大道理。

  立新感动地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回信表示,决不负辜负老前辈的期望,好好干,发扬沂蒙精神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08

  李锦夫妇相濡以沫的两个记录

  常言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优秀女人的支撑。〞

  李锦老师何尝不是这样?40年来犹如老黄牛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老伴李海萍只有支持的份,从不斤斤计较,磨磨叨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锦大贤良师,这位教授级专家型代表人物,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而闻名于世!正可谓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著作问世等身满满。但他仍然不满足于现状,“莫道桑榆晚”。即使到了晚年,李锦老师仍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老当益壮,有所作为。

  踔励奋发,笃行不怠。现实中李锦老师犹如年轻小伙子一样不攀比 不放弃 不松劲 不变样 不停步而迈大步。这种状况,在国内的文人中是独一无二,极为罕见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老记陪同您一起来看看一一

李锦大贤良师的一天

  上得天光,下接底气,入山则读书悟道,出笔亦引领乾坤。

  一般情况下,每当天亮了,李锦老师从5点开写一直写到9点,写上个4.5千字左右,再吃早饭。如果没有来访、讲课.开会等事务,他散步30分钟左右,回来接着干。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写作,他不会打牌.下棋,唱歌.跳舞,或许会一点,也没有时间去打理消磨,时间一长也就会而不会了。最大的爱好兴趣就是一一写作!最多时一天能写16个小时左右……

  李锦的一天除开会.演讲,采访.学习正常公务外,记者为其整理概括为20个字一一

  叫做“走步为思虑,坐着为写作,吃饭为娱乐,躺下为睡觉”。周而复始,这是李锦的真实写照。

  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锦老师就是这样,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全天候全身心为了这个事业。就是这样默默奉献却不求一点儿回报。家务事基本上都是.老伴李海萍打理支撑着,却毫无怨言。

  这在当代中国,一个退休古稀老人能做到这个程度,目前还没发现第二人,就是古代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大家王羲之、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蒲松龄、苏东坡、范仲淹等等也差之千里吧!

  据记载,范仲淹58岁那年写了《岳阳楼记》也就到了尽头。

  然而,68岁李锦老师仅在2020年的一年里,关于国企改革方面的理论文章在全国性报纸整版采用就达39个版(每篇6千至1万字左右)。

  目前,又正在撰写两部书,一本是《调查研究50年》,一本是《调查研究36法》。

  这是首都一出版社约定的。

  李锦老师直到71岁时仍然一年写168篇原创文章,写两本书。每年成文的东西拿出150万字,每年接受数百次记者采访,引领舆论方向,历史上又有谁能做得到呢?

  其从30岁至70岁,保持这么久的舆论影响力,在中国实为罕见,在历史上也不多见。这种业务能力,是以50年调查研究经历做支撑的。

  难怪人称:当代中国调查研究第1人,中国企业政策解读第1人!

  〝双料第一人〞的美誉!这个公认的称号在中国,目前看非李锦大贤良师莫属!

  当然,新时代新媒体报道,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比起古代文人墨客的条件好多了。但是有了好条件,还必须有个好品德(天才十勤奋).好精神(好体魄十坚持),否则照样望尘莫及,一事无成。

  “一切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在调查研究中如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李绵老师遵照伟人的谆谆教导一步步走过来的苦辣酸甜,非常人能“享受”得了。

  漫漫岁月里,李锦老师没有觉得苦。他动情地说:“党和国家把我培育成才,我要对得起党和国家,对得起历史和我的老祖宗啊。知道感恩感德才能为党为祖国做好事,这是我最大的幸运啦。”李锦老师的言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要从志存高远 不负韶华开始!自觉地践行着雷锋精神,把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不愧于“双料第一人〞美誉度极高的称号!

  李锦老师做到了,这与另一个人贤内助密不可分一一

海萍贤妻的一件事

  李海萍是李锦的老伴,曾是我党高级领导干部。1956年生人,退休前担任的职务是山东省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温文尔雅,自有一番学者风度。为人宽容大度,少言寡语,以诚相待,总是那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妻子面对李锦的这种无小家、顾大家、说走就走离开家的情况却很少有怨言,以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反倒是大力支持李锦的事业,因为她清楚的明白,李锦对事业的热爱离不开,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这是他毕生都要扎根的事业,他就差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这个事业中了。

  李海萍的自知之明告诉自己,自己只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家庭上,只有管好家庭才可以让丈夫在事业上更全神贯注。可以说李锦之所以这么成功是绝对不可能离开贤惠的妻子李海萍,无怨无悔的持之以恒的支持和帮助的。

  当李锦遭遇成长进步的烦恼,不经意流露出的情绪,都会变成老伴的牵挂;当李锦拿着“成绩单”回到小家,老伴却偷偷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在对待李锦情绪低落.消沉时,“特别李锦面对事业中的各种挫折,工作压力时,他更需要女人的鼓励和支持!这时,我一不能躲避,二更不能不搭理呀”李海萍下意识地对记者说,“每个有些上进的男人,背后不都有女人在鼓励支持吗。我何尝不是啊?〞

  李海萍觉得在家庭生活中,男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女人的鼓励与支持了。海萍相信自己的老伴,当李锦失意时,海萍及时给予他需要的鼓励;当耳闻目睹李锦新的业绩又突出时做他的警示钟。李海萍的积极上进态度让李锦获得动力,成为更优秀的自我。相反,李锦回报给老伴更多的爱、理解和包容,有时,也挤时间下厨房干点什么。二人就是这样地相濡以沫,手拉手地并肩前行。

  在这里本文代表广大读者向贤内助李海萍女士表示深深的敬意!

  09

  从国家机关公务员到普通百姓,无不盛赞“九间棚了不起.这位记者李锦也了不起,他是报道典型的典型”学习沂蒙精神也要学习李锦精神

  临沂市委书记要求干部都到九间棚 学学这个了不起的记者。当年临沂地委代副书记李祥栋见到搞新闻、搞文艺、搞理论、搞教育的干部,经常讲一个记者在人民群众中形成这么好的影响,很少见”。

  学习九间棚精神也要学习李锦精神!那么现在九间棚是个什么状况了呢?

  九间棚人连续奋战几十年,把高山崮顶上几万块山岭薄地改造成近两千亩高标准梯田,垒石坝八万米(最高处达十几米)。这些石坝像巨龙般盘绕在山巅卤顶,又像齐国长城在鲁山峻岭中蜿蜒起伏。

  “九弯十八园”的建设,是九间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有机绿色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是九间棚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光启后人的巨大精神动力。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九弯十八园是九间棚人用钢钎做笔、以汗水作墨、在高山峻卤画出的气势磅礴的崭新画卷。

  它象似鬼斧神工而又不是鬼斧神工,更不是上天恩赐。

  而这就是人间奇迹!人定胜天的缩影!

  有了李锦为人间奇迹的赋能提炼,方能有了“九间棚精神”以至“沂蒙精神”概念化丶系统化丶规范化。进而也孕育出了“李锦精神”。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一致公认的定论。

  是啊,九间棚村民的改天换地无私奉献,穷则思变,最终富了自己,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400元到现在的1000元。接着又不忘初心,帮助边远地区乡村发家致富。九间棚的金银花产业帮助中国最贫困地区的 20 万 人脱贫,这一业绩在中国脱贫进程中称得上“伟大”。获益致富的新疆.喀什甘肃定西.云南大理等地.百姓乡亲们口口相传,山东九间棚不愧为全国典型村,榜样就是榜样,太给力了。

  党和人民为了弘扬九间棚精神,表彰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各级组织的相关荣誉也接踵而至一一

  从1990年初到1991年末,九间棚成了中国农村中影响力最大的典型。九间棚党支部亦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8年荣获“全省干部创业好班子“称号!

  2021年获得“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等等

  2023年……

  一时间全国各地到九间棚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河北省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白鹿泉乡党委书记张成福在全乡干部大会上朗读《九间棚村通讯》声泪俱下,在场的45名干部也都感动得流出热泪。

  大家一致要求到九间棚村去做实地考察。来到九间棚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的确是一面"明镜",就在山顶上的蓄水池旁召开了动员誓师会,决心学习和赶超九间棚村。

  据平邑县接待站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90年9月中旬,短短两个月间,来九间棚参观学习的人数已超过了10万人,平均每天就有4千多人来到这里,最多的时候,一天竟有上万人。

  截至2023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已有20多万人到九间棚参观学习。

  仅到九间棚参观学习的新闻工作者多达近千人。

  当年的平邑县委书记齐敦祥在全县股以上干部大会上讲:“我们要学习九间棚,也要学习记者李锦精神,领 导没 安排,也没 人看着,他就住到山顶上那么个小村一个多月,吃那么大苦,老百姓没一个不夸他。这种自觉革命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顽强地克 服 困难开拓局面的精神,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最好榜样。

  平邑县委宣传部长卢之光逢人就讲李锦,“那些搞材料的,写剧本的,拍电视的、搞理论.教育的,到老百姓家去问,九间棚农民如实反映,使这些人都受到了教育。那些平时好讲究吃住条件的,好凭材料编稿的,好朝老百姓摆威风的……到这里都那么规矩,那么自觉。因为啥呢?李锦是一面镜子在哪照着哩!”

  "一个记者在人民群众中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美誉度,在中国很少见",在山东一次会上,一位领导曾6次介绍李锦,讲完了就说"你们.你们……(泪水下来了,讲不下去了)"

  在沂蒙山,李锦成为密切联系群众,住村调研,助人为乐,胸怀大爰的优秀高级知 识分子的象 征。县委书记在大会上号召学习他,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有些农民对知识分子有 意见,书记、县长就讲“有这样一个记者……”老百姓听了就服气,说“我们觉得是有希望的。"

  来九间棚考察的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直属机关领导也深为李锦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所感动。

  中央办公厅政研室陈主任对一位局长说,九间棚了不起,这位记者也了不起,他是报道典型的典型。如果我们机关干部有这种精神状态,很多事就好办了。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杨说“新华社记者采访非常深入,对这个典型材料挖得好,也组织得好,太感动人了。调查研究就得要深入群众,可惜这种情况太少了。"

  九间棚的老百姓说李锦是党的好记者,人民的好记者。他们总夸李哥好,共产党好。老党员刘德香在群众会上说,俺村里世世代代不忘记李哥的精神,要向他学习,好好干事,为国家争光,为党争光彩啊。

  10

  究竟什么是“李锦精神”?它的概念内含,精髓,标志是什么?本文给出答案

  本文首先呼吁中国记协:咱娘家人李锦为培育典型而成了“公认〞的典型,了不得呀!古稀老人成了为娘家增光添彩的“长青树”,应该特别值得关注!

  1990年10月份,山东省沂蒙山革命老区的市.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大、小会议上号召与会代表、同志们学习“沂蒙精神,九间棚典型,也要学习李绵精神〞。

  也就是1990年国庆节学习“李锦精神”的概念正式提出,至今已经二十几年过去了。

  究竟什么是“李锦精神〞?它的概念内涵、精髓、标志又是什么?怎么样学习“李锦精神”?却没有明确的系统提出来并予以诠释。

  记者这次深入到沂蒙山九间棚村采访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觉得令人“大跌眼镜〞,深感遗憾!

  首先,吃惊的是:九间棚的名字与李锦的名字密不可分。龙顶山是座普通山,九间棚只是石头棚,自打李锦上山调研开始,龙顶山才逐步有了灵魂附体一般,迎来历史大变迁。

  九间棚成了沂蒙山飞出的金凤凰

  鹏程万里,它成了中国人民的乡村样板。龙顶山九间棚与李锦记者,俩者似数字孪生“亲兄弟“情同手足。有关领导发现并提出了“培育典型的典型”向李锦学习,本应双管齐下,一起总结,一起推出,一起宣传,一起学习。然而,到后来集体典型成功推出了,学习“李锦精神〞的个人典型却止步不前,基本上被“边缘“化了,没能再次全面系统地推出、成长;其次,遗憾的是:“活雷锋”的典型没有及时总结及时推广弘扬,延缓了人们学习新时代“活雷锋〞的时间,影响了扩大学习当代“活雷锋”的覆盖面。当代人们学习雷锋精神固然缺少了赶超先进的活样板等等。本文深感遗憾!

  在记者采访聊天中,九间棚村民左天户,刘丞瑞,偶遇枣庄煤矿工会的魏忠富,议论到了这个严肃而郑重的问题。他们在期望记者采访中将“李锦精神”的概念内含、精髓.标示等加以提炼、总结出来,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适时发出号召:“开展学习“活雷锋“李锦的老黄牛精神”,为老年朋友提供学习雷锋范例样板,仍不失为晚,以便于再次掀起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影响整个社会。
 


不久前在九间棚村召开的李锦调查研究座谈会现场

 

  当然鉴于记者水平低浅,乏观世之法,在这里只能抛砖引玉,望有关组织、各位读者老师实践中再完善提升——

  本文认为李锦精神的词语标示:

  李锦精神概念内含:

  热爱祖国热爱党一一忧国奉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密切百姓贴心房一一真诚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不负韶华勇担当一一敢为人先的创新求实精神,

  坚韧不拔勤奉献一一坚持甘心情怨的老黄牛精神,

  鞠躬尽瘁感恩党一一以优异成绩感恩党的育人精神。

  “李锦精神”的本质精髓:

  伟人邓小平亲自教诲

  党中央总书记谆谆教导

  忠诚党和祖国事业,

  初心如磐 使命如炬

  锲而不舍忘我为民

  坚定不移赋能为快

  (不攀比 不放弃 不松劲 不变样 不停步)“五个不”

  “李锦精神”的主要标志:

  调查研究彻底,蹲点与民共枕,企政解读演讲,一快二全三精,

  坚持任劳任怨 甘愿无私奉献。

  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李绵同志是我国当代调查研究.企业政策解读卓有成效的杰出代表!

  “李锦精神”一是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卓越继承者.推动者;

  二是加快形成推动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成力;

  三是体现新时代主旋律的正能量;

  四是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先行者”!

  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贡献,为自己浇铸了永恒的丰碑!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最后,用这首不成熟的诗歌(现代诗),表达作者对李锦大贤良师青年立志.一直向远的胸怀与宏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期许之情吧。

  怀志青年强

  军人斗志昂

  千山万水奔远方

  千锤百炼心所向

  中华记者是“无冕王”

  晨曦朝露去披星回无光

  忧国忧民非是草民狂

  情系乡村千家百门在徜徉

  大雨倾盆难熄炽热向往

  无惧年轮变迁为民岁月沧桑

  调查研究一如既往

  企政解读党课演讲

  学习雷锋永恒的榜样

  做好事儿成习惯把黄牛当

  锦瑟华年何畏迎风闯荡

  春华秋实硕果累车船儿难装

  古稀老人仍志在四方

  九间棚凌绝顶久居勇担当

  时光在雕刻着凡塵印章

  感恩感德无畏甘苦无阻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流光里壮年付真心为了这个党。

  一完一

  附:本文背景:

  本文记者刁吉海和李锦先生是在国家领导机关工作时相认相识的。2003年3月,记者作为刚刚组建的国务院特设部门一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纸质媒体驻委机关新闻采访编辑部任记者丶主编(主任),于2010年起,开始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李锦老师逐渐打起交道来,一起参加中央.国家以及有关部.委.办召开的相关会议.报道宣传各种大型活动等,也曾一起合作宣传报道过中央企业,尤其在一幅楼里办公也便利时常见面.交流。几年下来,李锦老师的为人处事,业务能力,工作水平,开拓创新进取精神,得到了领导机关广大干部的赞誉!也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从那时起,记者就有心对李锦老师人老心不老.不服老,继续做奉献的事迹做个系统全面的采访报道,想法也曾直接向国资委宣传工作局主管领导专门汇报过。但是,由于当时报道的任务重,领导临时交办的宣传工作多,所以一时没有排开而将此事搁浅。这次有幸两次赴九间棚开会并实地采访李锦老师,也是完成那个时候未尽的一个心愿吧。

  作者介简:

  l丿刁鹏程,于2005年至2008年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采访编辑部挂职,任职中央企业的兼职记者长达十年之久。他熟知李锦情况,这次报道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收集资科.提供素材,提练观点,分题写作等,为新闻作品打磨成稿下了很大功夫。

  刁鵬程 现为中央企业一一中国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任职工会主席。2019年扶贫三年,被评为甘肃省扶贫先进个人。

  2丿刁吉海,国务院国资委原唯一新闻采访编辑部的记者,主编。曾连续8年,唯一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媒体参加全国"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第18丶19届全国代表大会、北京2008年苐29届夏奥会丶残奥会采访报道。2012年被国务院国资委任命为高级记者。退后受聘《瞭望中国》杂志社.任常务副社长丶常务副总编辑丶高级记者兼《环球纪事》杂志社总编辑。现受聘于《中国外宣通讯社》任副社长.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