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年逾古稀的“活雷锋”——李锦(一)

年逾古稀的“活雷锋”——李锦(一)

时间:2023-10-19 16:42来源:中外网 作者:刁鵬程 刁吉海
在我国当代就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我愿做颗螺丝钉"默默奉献的"活雷锋",他就是现年71岁的耄耋老者,新时代一个用生命去演绎伟大精神的人一一李锦!

年逾古稀的“活雷锋”
 

——记新华社原高级记者丶全国典型九间棚精神及沂蒙精神的提炼、培育、总结、创造者李锦

  刁鵬程 刁吉海 /文图

 

  提起雷锋,大家耳熟能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句名言发自人们崇拜敬仰的雷锋同志的肺腑。

  然而,在我国当代就有这样一位古稀老人“我愿做颗螺丝钉"默默奉献的"活雷锋",他就是现年71岁的耄耋老者,新时代一个用生命去演绎伟大精神的人一一李锦!

  李锦,江苏盐城人,曾任新华社山东、西藏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一个江苏盐城人,高级知识分子是怎样成为山东沂蒙山人心目中“活雷锋”的呢?

  毛泽东说:“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一一

  40年前,李锦被党中央树为调查研究全国学习的个人典型!

  从1978年到1982年,李锦做为新华社山东记者站副站长,新闻记者,始终在农村改革第一线采访调研;从1979年到1984年10月,李锦的稿件为人民日报采用99篇,是全国被人民日报采用量居第一位的新闻记者。因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立了功,被树为中国新闻界的旗帜。

  1982年1月7日,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把李锦作为典型表彰。1982年12月30日,伟人邓小平亲自听取李锦的当面汇报后说“你有发言权”。

  当时,新华社党组与山东省委发出文件,决定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的事迹。在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团中央与中国新闻界都开展学习李锦的活动。

  1989年8月份,在山东平邑九间棚村驻村调研52天。挖掘.提炼.总结出九间棚全国典型,推出了九间棚精神及沂蒙精神的概念。1990年国庆,在中共中央农村乡镇会议上,唯一九间棚村在会上介绍了典型经验,随之典型被推向全国。

  从2010年以来,李锦老师工作转型,立足点主要是中国企业改革创新发展政策解读、调研、演讲,在舆论引领方面做为主攻方向,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李锦老师已出版32本著作,而且多是写国企改革发展等自己亲历的接地气的事情。2016年,他被评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之一。

  仅2020年的一年里,68岁李锦老师关于国企改革方面的理论文章,为全国性报纸整版采用就达39个版(每篇6千至1万字左右)。

  目前,出版社又正在约请李锦写两本书,一本是《调查研究50年》,一本是《调查研究36法》。李锦正在抓空摸空,紧锣密鼓地耕耘着。

  “发现思想,引领社会”是李锦老师的座佑铭。40年来,李锦年已古稀老而弥坚,心忧天下。他不以为老,不自我设限。而是积极的持续的不断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为国资国企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出谋献策。

  人称:当代中国调查研究第1人丶中国企业政策解读第1人。

  他心里始终充满的是对共和国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志在千里,忠君报国!

  “当代中国调查研究第一人;中国企业政策解读第一人。”.这是人民群众“任命”的,公认的两个“第一人“!

  然而,公认的两个“第一人“的来历背后的酸甜苦辣,长见于世的各种报道多多。在这里,咱们只聊一聊:李锦记者少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是怎么学雷锋见行动的?

  不久前记者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平邑县,龙顶山上的九间棚村实地调研采访。尽管走马观花,但也是收获满满的。

  在炽热的生产实践中,主人公是如何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呢?

  调研结果显示:李锦是沂蒙山人心中真正的“活雷锋”!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调查研究中做好人做好事,在做好人做好事中去自觉深入地搞好调查研究,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它集中地体现出了一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方向。

  读者朋友从李锦老师挖掘、提炼、培育、总结九间棚精神开始,到全国典型树起以及推向全国后的跟踪、评价、提高等整个过程中,看李锦老师是怎么身先士卒学雷锋见行动的,这样脉络就更清晰了一一

  01

  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梨花树“接硕出〞一张多功能联络图

  话说1989年初,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李锦记者,来到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采访调研。

  九间棚村党员和村民的做法在李记者看来,就像一根银针,似乎正扎在中国发展的穴位上。正面临挫折与风险冲击的中国应该走什么路?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共产党怎样领着大伙儿走这条路?目前要迈开怎样的步伐……“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答。这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大局’,也是遁入深山最想弄明白的困惑。”李记者说:“九间棚村只是一个小山村,其村民在自然界中生产、斗争的事例虽有很多,可在思想、精神领域又能够向我们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在党的领导及自我建设方面有没有斗争、有没有误解、有没有丧失信心的时候?有没有由分散到凝聚的过程?能不能折射出当下中国的全景?这些都还很难说。”

  夜深人静了,胸怀天下的李记者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在思考着.琢磨着……

  翌日,李绵老师决定必须沉下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对九间棚进行更深入的、全过程的调查。这一年是1989年国庆前夕。

  几天前与同仁拍摄的一部新闻专题片《九间棚精神》,率先在山东电视台与临沂市电视台播放了。

  从1989年秋至当年年底,李锦在九间棚村住了52天。他的蹲点调研很独特,不先找组织,不先找干部,不先公开发表议论,不先下结论而是先到普通百姓挨家挨户地串门儿。

  夜晚,他打着手电筒敲开一家一家的房门;清晨,他到村民干活儿的地头一边帮忙干活儿,一边与他们交谈。52天里,李锦走访了全村54户人家中的50户。

  他从柴米油盐问起,拣老百姓最关心的去问。打听到村里谁有重病、谁家日子过不下去、谁最能吃苦,去与他们交朋友,并帮助他们调解家庭纠纷,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计。有时在老乡家一边吃饭一边拉呱儿,有时候聊得忘了情,一顿饭竟能吃上4个小时。

  为了不影响群众的情绪,李锦在调查时尽量不做记录,而是先在心里默记下来,回去之后再整理成文字,所以常常熬到凌晨1点多。不过,九间棚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即便夜以继日地整理,也依然难以将其完全梳理清楚。

  一天,李锦从村头一株枝叶茂密的老梨花树前路过,抬头细数上面的枝枝杈杈,突然领悟到:梨树的大枝上又分小枝,九间棚村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与人际关系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于是,李锦首先通过对每家每户的走访,把每家几口人、每个人叫啥名都记了下来,连妇女与小孩也不落下,谁家有什么困难?存在那些主要矛盾等。

  之后,李锦又按他们的辈分高低和亲缘关系列出一个详细的"亲戚关系表",连每家有几头猪、几只羊也写上了。

  最后,再按经济状况、劳动态度、致富能力和思想表现4项,在联络网上对村里人以上、中、下三级进行归类。

  梳理了村里这几年办了什么大事、产生了什么矛盾,解决了那些困难,还有那些需要尽快解决的事情等等,看看党员干部在哪一支里、作用发挥得怎样。这种以文图形式基本分析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迅速地找到采访对象。老党员刘德香家五代人的姓名,李锦都能说出来,连刘德香小孩的舅舅所在的辛庄、女儿嫁去的范家台,离这儿都十多里远了,李锦也专门去采访了一遭。

  刘德香的老伴儿常说:"这个人下了这么大功夫,心里净装着老百姓家里的大事小情,真是了不得啦。"

  在九间棚村,9名党员出自4个家庭,有从部队入党的,大多是当过书记、大队长、会计等村干部的。李绵会留意看这几个家庭的家风怎样,党员发挥的作用怎样,有没有家族谋私的情况,以及家中有没有矛盾、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目前的情况怎样?等等。“慢慢地,便把头绪理出来了,比如刘嘉坤的父亲是老大队长,他们兄弟的人品素养都过硬,因此在群众中的威信特别高。情况弄明白了,主要矛盾也就能抓住了。〞李锦说。

  2010年开始,工作任务转型主攻国资国企舆论引领,解读党中央、国务院与深改组国企改革文件,李锦老师成了主要解读人。多年来解读80多份文件,尤其是在22号文件出台后,李锦贪黑起早连续接受30几家媒体采访,每顿吃饭都在“糊弄”,有时忙得两天只用一顿正餐。

  十八大以来,他每年出版一本国企改革的著作,且都是"活的理论"70岁的老人,真是老骥伏枥,壮志凌云啊!

  事实上,解读党和国家新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的难度之大,背后承受怎样的辛酸苦辣可想而知。人生古稀之年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李锦图个啥呢?

  答案实质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早日实现中国梦。这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纸质媒体总编辑李祖荣.刁鹏程等很多人的评价。

  02

  在村里过年,抓鲜活“大鱼”,为村民创作书写新春对联

  在九间棚龙顶山上,李锦没黑没白地记录下了数万字的翔实材料。下山后,李锦和平邑县委宣传部的甄德生又不分昼夜地奋战了一个星期,完成了调查初稿。

  1989年10月底,在平邑县招待所,李绵又写了一封长信,向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汇报了九间棚这个典型。并对调查报告做了深入思考与修改。
 


李锦在向伟人邓小平汇报合影前,向参观者讲叙当时受伟人接见的高光时刻

 

  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这天,李记者陪同山东省一领导上了山,住进了九间棚村。领导轻装简从,两个人都睡在村小学办公室里铺了麦秸的地上。当天下午,李记者与领导促膝长谈九间棚这个典型到晚上10点半,“我把自己对九间棚的了解及看法和盘托出。为不打扰村民们,隐姓埋名的这位省领导,听完我的汇报后很兴奋,认为九间棚肯定是一个大典型。〞李记者说。

  大年三十,李记者与这位领导在办公室给老百姓家现编现写对联。给村里写的那副,李记者想出了上联为"九间棚九柱擎天",因为村里当时有9个党员,这9个党员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下联想把老百姓写进去。怎么写哩?李记者想起了"生龙活虎"这个成语,这里的山叫龙顶山,山脚下有个老虎窝,所以就叫"龙虎斗地"吧。于是,就有了"九间棚九柱擎天,龙顶山龙虎斗地"这副对联,横批叫:"山村巨变"!
 


作者刁吉海(右)与李锦在九间棚旧村落前合影
 

  除夕之夜,老乡们端上了富有山村风味的菜肴,斟上了喜庆的美酒,讲起了这几年的"山村巨变"。酒酣之际,村支书刘嘉坤唱起了孩提时代常唱的《十唱共产党》。

  有人提议说,我们结合现在的形势再改编改编新词吧。刘嘉坤讲述往事,李记者改编歌词,大家七嘴八舌地唱出了新歌:"一唱共产党,改革又开放,推行承包责任制,家家粮满仓……十唱共产党,山村大变样,铁心跟党建小康,幸福万年长!"

  春节过后,几经努力,这组题为《背水决战穷村巨变》丶《九名党员九根擎天柱》的6千余字的调查报告被新华社内部刊物破例全文采用,并提供给中央政治局领导参阅。

  李记者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培育、绘就的即将树起来的全国三农重大典型一一九间棚典型的雏形突显,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首肯及褒奖!

  这个春节,李锦记者忙,特别地忙,但他心里特别地快乐!甭提有多高兴了。

  就这样,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锦在九间棚农民中间度过了8个春节。
 


李锦与村民们一起劳动


九间棚村李锦书院


李锦书屋

 

  03

  刘德顺老人激动不已,一把抱住李锦连声说:“还是共产党八路军好啊!”

  自1989年以来,李锦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在九间棚村蹲点调研,抓住党群关系这一主题,紧紧围绕中心不跑题,第一年住了52天,写通讯报道与调研报告;后来一百多次到九间棚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与村民们解下了水乳交融般的干民鱼水关系,被群众视为“活雷锋”。

  从李锦蹲点调研到扎根过程,记录到九间棚精神的提练形成;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亲密无间的感情,也见证着雷锋精神在李锦身上的具体体现。李锦每一次回到九间棚村家里,邻居都会来看望他。

  这天,李锦刚刚走进家门,这不,刘德香老人就拿着自产的核桃山楂来看望他。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往往趁着节假日都去看看亲人朋友。有的提着重礼看望老领导老首长,也有的远道而来提着大包小包走关系。而李锦也走出来了,每临近春节就出了房门,从大城市来到贫困的乡村农民中间嘘寒问暖。今年他又抛开妻儿来到九间棚村。李锦先是到村里年纪最长的刘德顺家中看望。

  这年年三十李锦买了6瓶酒,一条烟看望80岁的刘德顺。当时,老人激动不已,一把抱住李锦连声说:“还是共产党八路军好啊!”。从此,刘德顺见人就说共产党八路军看得起俺!

  刘德顺老人在解放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掩藏着我党三个解放军伤员上来,现在性格孤僻一些,孩儿都忙事业照看老人少一些。李锦就坐在门槛上与老人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好素材。

  正月初一,嘉坤娘坐在床上拉着李锦的手,说说心里话,想起伤心的往事又哭个不停,李锦听着听着受感动了也跟着流泪,与茂杰娘丶中田娘拉呱时,老人流泪李锦也流泪,泪眼相对情感交融,村里人都愿意和他拉家常。嘉坤娘说:“他李哥有一个月不来,俺就梦见他。”

  李锦到九间棚来,经常从济南带酒,茶叶和点心给村里老人像走亲戚似的。谁身体不舒服,有病?什么症状都记在心里,回来前在省城大药店买好各种临时用药,然后将一包包药在分发给乡亲们。小事见精神,小事感动着乡亲们不知说什么才好。很多群众有事儿都来找李锦,到济南就到李锦家来。

  有一次,党员刘甲权到济南来看病,李锦帮他找医院联系医生,医生诊断后说他身体不大好,时间不多了,于是给他开了500块钱的药。可刘甲权坚决不要,说回村里。这时,李锦心领神会地替他交上500元钱……后来刘甲权的身体好了见人就说:“没有李锦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04

  “俺这条命是济南儿李锦给俺的啊!”

  1989 年国庆节过后,李锦第一次住到九间棚村,而且这一住就住了 两个月,深入了解了村情村貌。 还和村里的乡亲处成了亲人。

  当李锦下山时,村支书刘嘉坤的母亲拉着李锦的手直流泪, 连声问:“儿啊, 啥时回来?”这时,李锦自己也禁不住地掉泪,说不出话来。后来,嘉坤的母亲也就真成了李锦的娘了——她先喊“李主任”“李记者”,后来再叫“李哥”、“他 哥”,再后来直接喊李锦“济南儿”了,最后见面直接喊“儿啊, 回来啦”, 拉起李锦的手就往家走。老人 73 岁那年,身患重病,李锦把她 接到济南家里住着,带她跑遍了济南的大医院。

  有一次拿药时,老人舍不得花钱,硬要回家。李锦拉住老人的胳膊,从上衣袋里掏出 500 元钱(当时,李锦的月工资只有 76 元,500 元差不多 半年的收入)。后来,李锦又约到一位101岁的老中医家中问诊, 医生问: “听口音,这位姓李的应该是南方人,不是你亲儿吧? ”老 人说: “这是俺的‘济南儿’,比俺亲儿还亲。”大爷说好人啊。后来老人一直活到97岁,老大娘见人常说:“我这条命是俺济南儿给的。”

  1996年5月,李锦到西藏去工作,跟大娘辞行时,大娘拉着他的手一边擦泪一边说,你走了俺儿倒了一面墙啊!

  2014年2月老人去世了,李锦专程从北京赶来守孝三天,每逢清明节,李锦都会给大娘送钱(纸钱)。村支书嘉坤说,鞠躬就行了。但李锦记者坚持村里的习俗,行磕头礼。一晃, 李锦来这个村子已34年, 村里的老人走了不少, 当年的姑娘成了媳妇、婆婆,孩子们也大多进了城。李锦每次回来都挨家走访,叙叙旧情,聊聊现在,感慨甚多。享受着村里人对李锦的热情与友善,更热爱着他们的淳朴与善良。

  当李锦看到村里老百姓舍不得买家具时,他把自己价值达8万元的61个书橱从省城拉过来全部送给了村民;仅他一家给村里群众送的衣服也有一两百件了。李锦温馨而真诚地对记者说。

  05

  “每当我看到了李锦,就是看到了共产党的化身一样啊!”

  每次李锦早上离开济南,下午到平邑县里,晚上就上山住在九间棚村子里。他一来村里就召开“两委会议”,与大伙交谈一两个小时,然后帮助分析问题找差距,李锦成了不在编的支委了。

  县里帮村里搞规划,李锦和大家一条一条研究,一研究就是一下午找出落实的好法子。村里遇到麻烦事儿,他就找县里领导和各部门谈,他还与山下村庄的干部交谈协调,帮助九间棚村理顺与村周围的关系。

  村民刘家国说,李哥心里装着俺村人啊,俺一家4代人他都能说出名字,他心里有俺穷人呢。事情就是这样,村子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李锦老师从来都不落过。刘甲国结婚那一年李锦来了九间棚村,参加了婚礼;后来他儿子结婚时,李锦又随了份子,喝了喜酒,还即兴讲了话。现在过年了,李锦和家国一家过新年,喝了30元一斤的便宜白酒,拉不完的乡亲话啊。

  九间棚村在下山进城办企业,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的每一步,李锦都在一直帮助九间棚村出主意想办法。特别是,九间棚村新建年产2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生产线项目时。李锦抓空摸空帮助九间棚的花岗石加工厂,养鸡场等项目修改.上报各类文件、报表几十次,并到省.市.县有关直属部门去协调落实。不辞辛苦,不怕疲劳。

  村民刘丞瑞说,1982年12月,我那时9岁。前几年听大人们讲,李锦社长与村支书刘嘉坤到胶东荣成的靖海渔业公司贩卖海鱼,这也是进入市场经济为九间棚村在山下做得第1笔大买卖,经受了市场经济的磨炼,勇当了第1个吃螃蟹的人。那次,天下大雪,到了次日深夜一点左右,他们搭乘的拉鱼长途大货车在文登的一个村庄陷进雪窝抛了锚。司机吆喝着一起下来推车吧,由于车太庞大,他们足足推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车推出了雪窝。

  当时,李锦老师滑倒在雪地上起不来了,村支书刘嘉坤忙把李锦老师拉起来后,禁不住地掉下眼泪,连声说道:“老大哥啊,俺实在对不住您……”深更半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雪铺地,寒风呼啸, 他们被冻得手脚麻木,上下牙齿直打磕碰。支书嘉坤说:“真不该 连累老大哥吃这么大苦。”心里想:人家可是我们党的一位高级(记者)官员啊,却一个心眼,尽想着俺村里的事儿,俺全村人怎么报答他的这份情啊。李锦老师说“别这样,没事儿的。咱九间棚将来一定会有钱的, 现在是‘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哈…”

  兄弟俩风趣地边开玩笑儿边彼此搀扶着,在雪地里相互安慰着上了车……

  正在门前地里摘菜的九间棚村的乡村医生左天户,动情地对记者说:“李锦老师为俺们村做的好事数不清啊,好似党的阳光雨露一样温暖着我们乡下人,我今年也70岁了,亲眼见到共产党为俺乡下人着想做事,我也有入党的渴望哩。我每当看到了李锦回到村里,就似看到了共产党的化身一样啊!共产党来了。”

  06

  带上5千元,专程驱车看望弥留之际的农民通讯员王际灵

  铃铃铃,急促电话铃声响起“李社长,际灵病危在医院住院,我想您没时间就别过来了,我代表您看看他就行了……”。

  出差回来刚进家门的李锦,放下兴福镇党委书记张英锋的电话,转身与爱人李海萍说:“北京的事情再忙,我也要先看看农民通讯员48岁的王际灵。就凭着际灵几十年总是敬重我喊‘俺老师’…。爱人说,别的事都放下吧,这孩子太好了。我们凑了凑,家里只有现金5千元,都给我带上了。俺年轻轻的学生最难的时候,我不看看他,内心会一辈子难受的。”

  2020年10月11日上午,心情异常沉重的李锦老师驱车风驰电掣般过了黄河大桥,直奔滨州,兴福一一一路上,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如过山车一样舜间浮现在李锦老师的脑际中……

  1994年中秋时节,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农民通讯报道员王际灵,受组织指派陪着李锦老师在博兴县农村调查研究48天,几乎时刻不离李锦老师身边,为李锦老师深入调研提供很多帮助。后来,李锦老师的调查报道得到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的重视,召开了“兴福现象”研讨会。

  这是滨州地区在建国以后出现的一个重大典型。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农委的领导与理论家们都来了,名人汇聚。

  兴福现象成为那个时代具有标志性的样本。尤其是对私营企业主作为在肯定,也是社会主义组成部分。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多种所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同样是社会主义组成部分,最后写进了共和国的宪法。从那开始,王际灵就陪着李锦老师。全镇的38个村,他们跑了18个村。李锦老师也先后在兴福镇住了76天,从1993年到2001年,只要李锦来兴福,际灵就跟着,李锦老师也和他讲解一些采访.写稿的经验等。

  兴福镇的调查,起到了市场经济探路的作用;起到为李锦老师引路参谋作用的农民通讯员王际灵,多年后也成为博兴县优秀通讯员的姣姣者,最后王际灵也转变了国家干部身份,被提拔为博兴县外宣办副主任。

  据有关资料披露:李锦老师在博兴调研那些日子里“每天早上 7 点出门,下午 6 点回宾馆整理采访笔记,晚饭后步行到附近农户家中走访串门,晚上 10 点回旅店。一天工作 15 个小时, 我觉得非常累,通常一觉就睡到天亮。而李老师头脑里装满问题,像不知道累似的。”当年,王际灵在向福兴镇党委张英锋书记汇报时说:“在兴福镇第 4 天晚上,小旅馆的老板忽然找我说这位客人不太自觉,每晚灯总亮到大半夜,太费电了。我婉转地将宾馆老板的意见转告了李锦老师,方得知他每天晚上学习《马列选集》和《资本论》,写东西都写到凌晨两点以后。旅馆老板很感动,说为公家的事这么卖命,真少见啊。〞

  1994 年初夏的一天晚上,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李锦老师突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在省委机关工作的李老师爱人李海萍出差了,正上小学的女儿,就一个人在家,自己做饭吃。济南正下暴雨,家中窗户被狂风吹开后,女儿不敢关窗户,还说煤气罐漏气,屋里有煤气味,不敢点火做饭。王际灵说:“李老师打电话请邻居照顾。接着又打电话给女儿哄着说:‘爸爸有急事,过两天就回去。’这时,我发现李老师打电话时眼里噙着泪花。从 4 月 28 日到 5 月26 日,李老师这次在兴福镇一住就是 28 天。济南离兴福镇只有两个小时的路程,镇党委多次派车劝他回家看看,而他为了摸清情况,蹲在农村就是不能回去。在这 28 天里,他从没打过一次牌,唱过一次歌,他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调查研究中来了,心中哪有自己啊?”……

  “现在车已经到了滨州地界了,我的心在疾驶,平静不下来呀。把我想到的话说在手机上,请助理打字出来。我在一路祷告!…”说着说着李锦的双眼模糊了,禁不住地泪水滚落了下来……

 

  入村三十几年里,李锦老师大多时候在这盘石磨上写作。因此说,石磨为李锦老师著书立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图为李锦老师在书院,迎接引导参观客人的情形。
 

  这幅镶嵌在李锦书院迎门墙上的壁雕画像为“李锦看望村里大娘”的情形。是乡村百姓反映心声赠予书院的“铜质”壁雕。
 

  (待续)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