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汪斌:我与赵朴初、启功等大师的交往轶事

汪斌:我与赵朴初、启功等大师的交往轶事

时间:2020-09-17 08:19来源:网络 作者:汪斌
 前不久,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第9届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在香港逝世,享年98岁。当我看到《中国航天报》的报道,不禁回忆起当年与赵朴初、启功及汪国真等大师有幸交往的那段青春岁月。

  前不久,港澳知名爱国企业家、第9届至第11届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在香港逝世,享年98岁。当我看到《中国航天报》的报道,不禁回忆起当年与赵朴初、启功及汪国真等大师有幸交往的那段青春岁月。
 

  慈眉善目的赵朴老
 


 

  1994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工作,正赶上何鸿燊先生捐资1500万港币在河北廊坊华北航天学院内兴建的“何鸿燊培训楼”即将落成,航天总公司计划在此开办“航天人才培训中心”,于是派一位领导带着我去筹备。

  1995年春节后,我们奔赴廊坊,开始准备当年六月份开业事宜。那时大楼基建和装修已基本完工,在华北航天学院的配合下,我们招聘员工、采购设备及建立制度等工作有序开展,计划开业的日子也越来越近,就等挂上“何鸿燊培训楼”牌子,后来迟迟没动静。原来何先生希望请到赵朴初先生为该楼题名,一因朴老是书法界泰斗,二因朴老是我国佛教德高望重的掌门人。

  朴老对何先生在澳门的事业自然了解一二,也知道他素有“澳门赌王”之称,听说这个愿望后,有些迟疑,因为自身信佛而且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兼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所以一时没有动笔。

  那时我刚毕业,年轻气盛,自告奋勇去做工作。有这想法,一是缘于何先生自1990年就创办“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支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很深的航天情节;二是我和朴老同为安庆人,当时安庆籍一批在京热心人士在安庆市有关方面支持下,刚成立“北京振兴安庆联谊会”,朴老专门为此题词,我还荣任联谊会副秘书长。
 


 

  记得当时朴老住在西单南侧东绒线胡同,在乡友介绍下,我带上有关材料前去拜访,后来航天总公司主要领导又专门汇报,朴老多方了解到何先生一直热心公益事业,而且对我国航天事业情有独钟,就答应了题字。大楼落成典礼如期进行,何鸿燊先生特别高兴。
 


 

  这以后,我回京从事科技产业化工作,去朴老家也多起来,是因朴老在家乡安庆市太湖县有一位“故交”,到我家乡安庆市潜山县(如今已撤县建市)任职,他来京出差,时常邀我同去拜访朴老。他还曾讲,收藏一屋子朴老的书法作品,其中有封朴老写给他的亲笔信,长达1700字小楷。我家乡“天柱山”,也是那时他请朴老题的字,延用至今。

 

 


  2000年朴老去世,至今已经20年过去了,很多细节记不清,但他老人家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慈眉善目、一身正气。
 


 

  和蔼幽默的启功先生
 

  我读大三那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红十字会负责人,上任伊始,创办校园刊物《北科大红十字》,拟请一位大家题写刊名,首先想到启功先生,一则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二来听说先生就住北师大校内,离北科大不远。那时的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干就干。记得大冬天,骑着旧自行车,来回往返于北师大先生寓所和北科大好多趟,最后感动了先生身边工作人员,终于让我见到先生本人,和蔼可亲,笑容满面,他问我要写的内容,拿起毛笔立刻就写下“北京科技大学红十字会”十个字,我一看没落款,有点失落,希望能补上,这时先生幽默地说:“毛主席给‘清华大学’题名都没落款,我敢么?”我于是怀揣先生的真迹,兴匆匆骑着自行车飞奔回学校,记得那是一个下大雪的冬夜,很冷,但我当时一点没感觉。这个真迹当时放在红会办公室,几经变迁,后也不知道去哪了?
 


 

  1994年底,我家乡因是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县里准备兴建一座以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雕塑,于是找我希望请一位著名书法家题字,我又想到启功先生。

  1995年元月,先生身边工作人员通知我去取,当我看到题字,“雀”有涂改,有些沮丧,但是这次有先生的落款和印章,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大概看出我的心思,连忙对我说:“小伙子,你就偷着乐吧,先生做事一向认真,我跟随他这些年,很少见这种情况,你赶紧拿回去吧!”
 


 

  于是我悻悻取回,准备交给县里。哪知县里也托了其他人,在我之前请到臧克家先生的题字,臧老是著名诗人,那时名气比启功先生大。记得他们对我说,启功先生字用不上了,你就留着吧。
 



 

  儒雅谦和的汪国真老师
 

  九十年初期,汪国真诗词十分流行,尤其大学中人尽皆知,汪老师常被各高校邀请去作讲座,我那时作为学生社团负责人,也联系汪老师做讲座,他爽快答应了。那次讲座安排在学校图书馆南侧最大的阶梯教室,不但座位早早被占满,而且走廊里、过道里都挤满了人,场面十分火爆。后来我一毕业,加上那时通讯不发达,和汪老师也就断了联系。大约2005年,一次会上,又碰到他,还是那样儒雅谦和,只不过比当年更成熟和壮实些。从这以后,我们联系就多起来。
 


 

  2011年,我从事科技产业化工作已经十几年了,深知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和社会广泛接触并得到多方支持,需要团结大量有志之士,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于是我决定自费创办一本高品味的杂志,以文会友,凝聚大家,这样《品智》杂志于2012年元月应运而生。
 


 

  著名书法家李铎将军为此题写刊名,汪国真老师不但主持创刊仪式,而且担任了一年名誉主编,其间付出很多辛劳,从未收我一分酬劳。这一年中,我免费寄赠全国20000名产学研各界专家(包括所有两院院士)和身边好友。至于办刊效果,据说某单位领导在上面作报告,下面人手一本《品智》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一些好友说,每次出差必带。但自从2013年微信开始盛行,加上杂志成本高、周期长等原因,办了一年的杂志就停了,于是改办微信公号(即本号,虽然名称几度变更,但一直是我在负责,目前有五万订户)。直到现在,很多好友时常还提起杂志。能有这样的效果,首先要感谢汪老师无私的帮助。
 


 

  2014年,天津武清区领导得知我和汪老师很熟,希望我邀请他到武清走一走。初夏时节,我陪同汪老师去武清看了看,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漫步武清》一文,随即被《人民日报》刊登。这篇文章隆重向世人展现了武清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武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记得那次还和汪老师相约,待他退休之后,我们一起合作些科技文化结合的项目,可惜第二年四月,59岁的他就离世了,让我悲痛万分,直至今日,“他”还一直在我微信里。

  自我1990年来京上学,一晃30年过去了!因为从事工作的原因,我身边的熟人和朋友,大多与科技有关,但想起以上三位远去的文化大师,回忆当年和他们的交往轶事,现在想来,我真是很幸运,也很幸福!

(编辑:明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