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的电视剧行业而言,2014年堪称“剧变之年”。从“一剧两星”的政策出台,到“剧网合一”的不断拓展,再到各大电视台自制剧、周播剧 的踊跃试水,电视剧圈在延续了以往的热闹之余,也留给2015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历数这一年位居收视榜前列的热播剧,如《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历 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毛泽东》《红色》《因为爱情有奇迹》《一仆二主》《大丈夫》《马向阳下乡记》《无贼》《半路父子》等,不难看出革命和历史题材、都市 情感题材仍占主导地位。 而从湖南卫视独播的《古剑奇谭》《因为爱情有奇迹》《宫锁连城》等在收视上遥遥领先的电视剧可以看出,曾经占主导地位的收视群体——“60 后”、“70后”们,正在逐渐让步于“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但为了迎合年轻观众,一些制作方不惜投入高成本请大牌明星,大搞粉丝经济,罔顾艺 术创作规律而进行抄袭、粗制滥造青春偶像剧,也成为电视剧行业现象级的问题之一。 题材类型各有探索 其一,都市情感剧延续“话题效应”。 2014年的都市情感剧可谓百花齐放,热闹喧腾,如《大丈夫》《我爱男闺蜜》《离婚律师》《一仆二主》《生活启示录》《咱们结婚吧》等既贴近百 姓生活又引领时代话题的热播剧,延续了近几年现象级“话题剧”的特点——紧抓时代脉搏,制造吸睛视点。在热播的都市情感剧里,无一例外拥有姐弟恋、老夫少 妻、男闺蜜、大龄女恨嫁等吸引眼球的新鲜话题,传统的人物关系已经无法满足渴望多类型、多题材的观众需要,制造话题、迎合话题是传统电视剧向新媒体时代靠 拢的表现,也是向年轻观众靠拢的手段之一。 其二,行业剧的悄然兴起。 《离婚律师》《产科医生》《青年医生》《金牌律师》等行业剧的兴起,为2014年电视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作为内地剧非常缺乏的一个种类,行业剧 的兴起虽然存在多种问题,但仍然是一种值得被鼓励的尝试。这些电视剧,虽然在口碑上没有取得一致好评,观众就其合理性和专业性也提出了部分质疑。但在借鉴 欧美一些优秀行业剧的同时,相信内地行业剧会在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储备、把握职业素养、端正职业态度的基础上,作出本土化且更加严谨精湛的良心剧。 其三,历史剧更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 每年的历史剧都是令人瞩目的重头戏,2014年推出的《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红色》《红高粱》等,在叙写历史方面各 有侧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新的突破,对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呈现更加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历史剧的艺术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以《北平无 战事》为代表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近些年国产电视剧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准,该剧准确把握了市场和大众的审美需求——用英雄叙事的传奇性与平民偶像的亲和力提升 了播出效果。这些作品的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还是重视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故事,一剧之魂。好的历史故事在坚持应有的艺术品质之下,应该沿承深厚的中 华文化血脉,不放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迎合快餐文化的“一次性消费”,这是优秀电视剧应该坚守的文化底线。 总而言之,2014年的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脉搏中积极向上的内涵,各类题材的创作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追求美好的愿望,开始了向电视剧审美本性的回归。不难看到,精品力作将成为主流。 创作短板日渐凸显 就数量而言,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从2010年以后,即以稳定的数量均衡发展,年产量1.2到1.5万集左右,卫视黄金时段 播出量约为8000集。虽然如此,我国电视剧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探究深层原因,源自市场过速发展与创作“短板”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不要当市场的奴隶”。结合当下电视剧制作中的不良现象,需要有的放矢。一些制作方为迎合年轻 观众而制作青春偶像剧、古装武侠等剧,虽然提高了收视率,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如一部剧里扎堆出现明星大腕,片酬占据投资的大部分,导致制作缩水,不仅折损 了艺术质量,而且对整个电视剧行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影视批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视批评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敢于担当。要提升民族的审美能力,提升民族的文化境界、人 文素养。批评家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现在的情形是,相当多的批评家对一些作品不敢理直气壮地批评。不少批评家流露出这种想法:人家那么火,卖了好多钱,那么 多人都说好,我还说不好,“举世皆浊我独清”,总不是多好的事。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健康的批评永远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是市场化左右了电视剧的内在品质。不 少电视剧创作和生产迎合了市场趣味,忽略了精神产品应有的属性。 在巨大的体量面前,2014年电视剧的格局普遍较小,文化气象孱弱,和现实对话的能力不强,难以体现出大国文化版图应有的气度和深度。电视剧经 典的产生离不开文学精神。目前,国产电视剧面临两个转型,一是人文命题的转型,即时代主题——中国梦;二是呈现形式的转型,一个发展节点——娱乐转型。这 两个新语境越被广泛认可、越被优化,电视剧发展就越加健康。这也是从精品到经典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视频网站逐渐深入融合电视市场,除打造推出自制节目外,通过购买电视台及影视公司制作的电视剧来吸引网友似乎也成为常态。剧网融合将打 破过去媒介各自传播的格局,形成一个交叉互动的庞大收视人群和消费人群。有统计显示,在北京,电视机开机率不到30%,年轻人基本都在移动终端。这一现象 必然带来电视剧创作及播出的重大变化。 文学是影视精神的有力支撑 不可否认,中国影视业有走向“娱乐至死”的危险,个别制作方为了收视率不顾口碑及品质,早受诟病已久。从2014年观众的收视反馈看,以“三 俗”起家的草根文化难再得到观众的认可。恶俗、低俗、庸俗的影视作品,将不仅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抵制,也终将为观众所淘汰。另外,从狗血剧、雷人剧的销声 匿迹也可以看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时,观众的价值观是可以被引导的。“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个参与影视剧一度创作、二度创作的编剧、导 演等制作方,乃至观众,都应该保持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自觉性,让艺术用审美价值来说话。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