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纪连海 11月29日下午,由中国电信宁夏分公司和天翼视讯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天翼大讲堂在银川开讲,著名学者、《百家讲坛》名嘴纪连海精彩演说“乾隆三大名臣”,宁夏观众享受到一道丰盛的文化盛宴。讲演开始前,本报记者在宁夏人民会堂专访了纪连海。 “最另类讲演”风格如何形成 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一举成名,被誉为《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中的“最另类”,被称为明星学者,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独特的讲演方式:把评书和相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标新立异,极具特色,也成为吸引众多粉丝的一大法宝。这种“最另类讲演”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纪连海表示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纪连海以其京味普通话对记者说:“过去很多编出来的故事,让那些演说才能强的人讲出来,大伙儿就爱听,我就想:他们能把假的故事讲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我不能把真的历史讲得更像真的一样呢?因为我是给学生讲历史的,教学生,好多年,我就琢磨这个。后来我看到咱们中国古代的书,最有名气的四大名著,“水浒”也好,“三国”也好,都是宋元评话中的,这都是说书人的脚本,真的历史不流行,说书说的虚话反而流行,为什么呢?我发现其实就是表达方式的问题,是我们呈现给观众的方式有问题,我试着在课堂上运用评书、相声的方式表达,嘿,效果还真是好。学生不但记得牢,也更爱上历史课了!” 据了解,这种讲课风格形成的“萌芽”,还要追溯到他的大学时代,在一节历史课上,一道“灵感之光”从梦想照进现实。“我的大学老师黄悠先生给我们开的课是北洋军阀史。有一次他讲课,说有人放枪,但他当时仅仅嘴上说‘啪’,然后这手、这动作就是在放枪,那个动作我牢牢记住了,原来历史课可以这样讲!”1986年纪连海当了老师,就不断探索如何改进表达方式。刚开始,确实有一些学生不专心听讲,他不责怪学生,而是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专心听讲,能喜欢历史,从他课上能有所得、有所悟。20多年的教学经历,不断摸索,他总结出了具有其独特魅力的讲演风格,并将其展示在《百家讲坛》,最终得到了亿万观众的热捧。 “历史的江湖”里的“妙手大侠” 记者问及纪连海为什么为自己取网名“历史的江湖”,并将其作为博客的主题,纪连海略作沉吟后说:“历史——我本身是学历史的,谈得最多的就是历史;江湖——这个江湖的意义很宽泛,它一方面是正义的,另一方面,‘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说这话时,他那双藏在厚厚镜片后的双眼透出历经世事的了然和一丝孩童般的狡黠,“人在江湖,得做点事,我能做什么?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作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改了个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希望自己能做点有意义的事。” 对“江湖”的诠释仁者见仁,他说,智者见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纪连海的粉丝被称为“海飞丝”,他们和纪连海一起,组建起了有纪连海历史气息的“江湖”,自称为“普通历史老师”的纪连海,无疑是这片江湖中的大侠,在自己的江湖里修炼“铁肩”,锻造“妙手”。 纪连海说:“很多人问我,怎么成为有学问的人?我说,板凳坐得十年冷!不管干啥,想要有点儿出息,坐冷板凳,只有比十年多的!”如今,在历史的江湖里有所成就的纪连海,以其特有的至情至性的激情讲演揭开了他眼中的历史一角,传授知识,更传授感情。 正史未必都可信,野史未必都虚构 说起一些专家学者对“戏说历史”痛心疾首,一味批驳,纪连海说:“我觉得虽然是戏说,里头假的虚的东西不少,但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促使更多的人去关注历史,甚至为了解‘真相’去多方求证历史,这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你想,用假的东西,引起对于‘真’的讨论,自然有它的好处。” 他说,历史有四个层次:其一,已经发生了并且消失了的“真实的历史”;其二,史学家以自己的喜好和观点写出来的“记录的历史”;其三,不同的人看完史书后又讲出来的“传播的历史”;其四,根据以上这些,又衍生出的“演绎的历史”。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正史、野史这两本中国最大的历史书呢?纪连海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未必都可信;野史是依据记录者自己的材料、眼光、经历、所闻、所见,自己记载下来的,我们不妨仔细审核、梳理,可能真有用处。用野史来证正史,未见得错。正史未见得都真实,野史未见得都虚构。我们依据历史现有的材料,做我们认可的推断——历史已经没办法还原了,我们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相。完全的真相,已经过去了,这个谁都没有办法,而历史恰恰因此而精彩。” 对于很多人的问题:学历史有什么用?纪连海认为,还原历史真实是研究者的事,研究出来的结论,要由另外一部分人来传播,这是历史老师的作用。老百姓学历史,是为了对今后有所启发,历史教育要达到的本质就是普通人也能最大可能地追求历史的真实,并从中受益。 在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人感到迷茫,揭开历史的面纱、从传统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视角。纪连海口中的历史点燃了很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人们感悟传统,以史为鉴,这是他精彩书写的自己的历史。本报记者张慈丽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