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新”藏家与青年艺术家组合“上位”

“新”藏家与青年艺术家组合“上位”

时间:2014-12-09 13:46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罗书银
在这个系列报告中,我们将从香港、北京两地的秋拍中,发掘出那些颇有意味的指标性现象:“新”藏家进入市场引发的新组合模式;现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价格震荡和青年艺术家的趋势;新水墨在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中不同的境遇;何海霞、王铎这些标杆性人物在各自版块中

  原标题:“新”藏家与青年艺术家组合“上位”

  在这个系列报告中,我们将从香港、北京两地的秋拍中,发掘出那些颇有意味的指标性现象:“新”藏家进入市场引发的新组合模式;现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价格震荡和青年艺术家的趋势;新水墨在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中不同的境遇;何海霞、王铎这些标杆性人物在各自版块中带动的市场信号;相对稳定的瓷杂版块中,在稀缺资源的催动下,又有哪些波动?顺着这些疑问,我们或许可以触摸到整个市场调整的走势。

  复盘,不是为了追忆一季拍卖的成败,而是为了新的布局。

  

 

  贾蔼力 2009年作 《疯景1号》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创下1180万港元的记录

  在今年整个秋拍所释放出的信号中,年轻艺术家在拍场的崛起成为长期疲软状态下现当代艺术版块的一个新亮点。从2012年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上,70后艺术家贾蔼力2007年作《苍白的不只是你》(三联作)以662万港元成交,这不仅刷新了当时艺术家的个人成绩纪录,也开启了市场对包括他在内的其他70后以及80后艺术家的关注,到今年,苏富比夜场首次引入了70后年轻艺术家,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其中贾蔼力(1979年生)的2009年作《疯景1号》以1180万港元,再次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最高成交纪录,同时引领70后艺术家跻身千万俱乐部;同样创下纪录的还有王光乐(1976年生)的《水磨石2004.1.1-2004.2.5》,拍出了544万港元;而刘韡(1972年生)的《紫气系列H2》也取得了340万港元的好成绩。

  紧随其后的,是国内拍卖行今年在70、80后青年艺术家版块上的倾斜,今年秋拍,匡时的现当代艺术专场中,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亮眼,不仅有不错的成交率,而且部分艺术家在现场引起了买家的多伦角逐,并超出预估价许多成交;而保利则首次将“新绘画”引入了夜场,并且取得了100%的成交率,其中有近半数的成交价超过了最高估计。在这些青年艺术家高价及高成交率的背后,我们观察到了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之为“新”藏家,他们的收藏可能不尽相同,但对他们来说,关注这些“未来之星”是他们的共同点。拍卖市场为我们释放出了一个:青年艺术家与“新”藏家组合“上位”的趋势:

  

 

  2014年秋拍保利“新绘画”夜场成交TOP10

  拍场个案:W先生与青年艺术家版块收藏

  在保利“新绘画”夜场上,遇见了藏家W先生(匿名),他以287,500元的价格拿下了本场第一件拍品:宋琨的《南湖系列六号(拖着铲子的少年)》;之后,他又以92,000元买得了王鹏杰2013年作的《一片》。在之后与他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位典型的关注青年艺术家的藏家。

  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W先生称自己算不上专业藏家,有着自己的广电、影视公司的他,比起关注拍卖市场,平常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了画廊这样的一级市场上,因此,对拍场来说,这并不是一位公众所熟知的面孔。

  说起自己的收藏,他打开了话匣子:“我从90年代开始收藏,到现在也已经有了不短的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会去到国外,接触到了许多的艺术品,也参加过国外拍卖行的拍卖会,买了许多东西。从一开始我买东西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那就是跟传统划清界限,对我来说,买东西的标准一直都是一个:喜欢就行,因为我本人就不喜欢传统。我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通过各种方式买过很多东西,所以仅仅在我北京的家里,就有90多件艺术品。经过多年的收藏,我发现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当代年轻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对我来说,买东西更多的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发现未来”,就像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一样:以消费的心态介入,争取买到具有投资价值的标的。

  屏蔽此推广内容  W先生说,收获与耕耘比起来,更喜欢后者,这也是他为什么坚持购买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原因,当然,这些年轻艺术家都是得到过学术肯定的,比如最近刚刚结束的hi艺术新锐奖,W先生便成了该奖项中收藏入围艺术家作品最大的藏家之一。他在自己的微信中分享到:“hi艺术新锐奖评选出来的金银铜6位艺术家,我有12幅他们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自己的眼光,令W先生很高兴,他将此称为:“我购买的是他们今天的学术价值,明天的市场价值”。在他看来,老一辈艺术家的热度一定会慢慢退去,这是其一直关注新人,寻找下一个具有引领性的艺术家的动力。

  事实上,在保利“新绘画”夜场这场拍卖上,还有许多像W先生这样不为公众熟知的藏家,“如果将这些藏家都称之为“新”藏家的话”,该专场拍卖负责人,现当代艺术部专家李雅璐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表示:“加上年轻的收藏夹,那么在这个专场出现的这样的藏家可能超过了50%”。

  这种“新”藏家的涌入不仅体现在保利的“新绘画”专场,匡时油画部主管谢扬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个特点:“从今年现当代艺术专场的买家来看,除了资深收藏家表现比较踊跃以外,有一些比较新的买家加入到这次竞投中是一个亮点”。在拍卖会举办的现场,开场的几件奈良美智作品竞争激烈,记者观察到,这都是由场内的一些“新”藏家在参与竞投。

  

 

  仇晓飞《大摩天轮》 2003年 成交价:RMB1,437,500

  拍场“新藏家”的特点

  如何看待这些在拍场出现的所谓“新”藏家收藏特点?策展人朱彤通过长久的观察对青年艺术家保持关注的藏家群体,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我认为关注年轻艺术家的藏家有三类:一类是专业的资深藏家,但他们并不是我们媒体上所熟知的这些,而且他们不会拿出上千万甚至过亿的资金来购买艺术,可能每年会有几百万的资金投入到艺术品收藏上,但是他们都有对艺术品非常专业的判断,对年轻艺术家未来的判断是他们购买作品的一个原因;另一类是年轻的藏家,这个群体近些年来正在不断地成长,对他们来说,选择现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会更加靠近个人的理解,可能会从中产生出一些共鸣;当然还有一类可能是一些机构,和基金,这些更多的可能是从投资的角度进行购买”。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