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胡文辉:现在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不了文化英雄

胡文辉:现在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不了文化英雄

时间:2014-12-01 15:51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高远
与胡文辉交谈,你会不自觉地就陷入到他的话语体系内。无论面对怎样的提问,他的作答往往“旁征博引”,一不留神就容易跟丢。

  与胡文辉交谈,你会不自觉地就陷入到他的话语体系内。无论面对怎样的提问,他的作答往往“旁征博引”,一不留神就容易跟丢。这也正应了他的那句话,“一个人的读书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他的思维习惯,甚至决定了他的创造力。”胡文辉的读书可以说就是一个旁征博引的过程。

  今年10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反读书记》,是胡文辉的阅读手记和读书之余的随感,内容庞杂,对一些当下讨论热闹的话题也有自己的思考。书中话题有大有小,既有抽象的思考,也有现实的观察。胡文辉说,他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一本“随想录”,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界限。

  读书习惯可能限制思维方式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反读书记》的“缘起”中提到,“札记体的书,中西皆有……这本札记在旨趣上也兼有中西之风”,那么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没有效法或致敬的对象?

  胡文辉:札记这种体裁我一直都比较注意,也是自己很感兴趣、比较认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的使用,中国自古就有很多了,不少传统文人都将自己的心得转化为札记。而西方比如说奥勒留的《沉思录》、帕斯卡等,都是很著名的。但如果要说特别效法其中的某个人,我并没有特别的注意,也谈不上对某个人写法上的致敬。

  他们的知识背景与我们的完全不同,所以在札记的具体写法上我也不会说参考别人的。只是刚好自己的东西也适合用这些方式写下来。《反读书记》其中每一节都是几百字以内,就是我日常冒出来的想法,而这刚好适合札记这样的方式。所以在正式写出来时,只需要整合一下,把当时记下的内容进行简单修改,就适合了。我写的札记,思路是自己的,只是选择了札记这种体裁。

  南都:你对札记体的内涵与风格又有怎样的考虑?

  胡文辉:写的时候并没有特别考虑这个问题,当然别人看,可能会看出我自己的一些习惯或者说风格。写札记其实比写长的文章更接近于我的“原始”想法,不需要额外组织思路。这些札记只需要对原始的记录进行调整、修改就能完成,所以不需要特别考虑风格的问题。

  南都:你在“缘起”中提到,《反读书记》体现了你的思想,甚至比你此前的任何一本书都更丰富。你的“思想”指的具体是哪些内容?

  胡文辉:其实就是线索比较丰富,因为书中涉及的主题很多,内容比较杂,涉及很多问题,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想法。而每一节的篇幅又很短小,因此容纳的东西就很多。客观上说,这本书的性质就是“随想录”,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界限。

  南都:《反读书记》中记录了不少你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取径的思考。例如,你说:“一个人的读书方式,很大程度决定了他的思维习惯,甚至决定了他的创造力。”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和研究的取径对这句话加以阐发。

  胡文辉:我觉得这个话可能不是很严谨,有点夸大,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这样的影子。比如,平时读书时,我会比较注意同类东西的比较,看书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其他的东西、例子,这就比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其实我说这句话,可能主要是强调,一个人写文章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基本上也就是读书的时候达到什么程度,只是写文章的时候引经据典,更有条理一点。其实在读书时,很多思路已经决定了。

  比如钱锺书吧,当他看到一个修辞的例子,可以据此举出许多与之类似的用法,动不动就几十条,其实他读书时就是这样的,所以他写作《管锥编》就是这样子。我觉得上面这句话用在钱锺书身上更典型,他的阅读状态与他的著作状态是很接近的。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再比如说胡适,他看书的时候,能从书中发现问题,对事情持有一个怀疑的态度。当他读到关于禅宗史的内容时,就觉得早期的一些东西不可信,对传统传世文献也持一种怀疑态度,他就想到应该找寻其他更多材料。后来恰巧他去了巴黎、伦敦,在那边果然就找到了禅宗的一些新材料,可以证明他的一些想法。最后可以说重建了禅宗史。

  胡适的研究就是这么来的,他读书的时候产生了疑问,这才促使他去搜寻材料。所以可以说,这样的读书方式,影响了他的创造力。

  南都:你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如何受读书方式的影响的?

  胡文辉:我自己的情形,还不容易很清晰地总结出来。我的这个话不完全是总结我自己。钱锺书关于一个东西就可以举出非常多例子,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我自己也会有类似的习惯,例如在《拟管锥编》中也有相似的地方,只是我举的例子不是几十个,只是几个。当然,钱锺书能举那么多例子,跟他研究的问题有关,语文修辞的东西,例子当然一大堆。

  南都: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胡文辉: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像胡适那样的思维方法,我更欣赏,难度也更大一些。对于读书多的人来说,能想到同类的东西其实是不难的,看到同一种现象就联系起来,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但是发现文献背后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就文献论文献,这样的思路就不一样,就比较难些了。

  钱锺书一辈子写的文章,其实可以说是比较的、会通的,他并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相比之下,胡适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南都:你更认同哪一种方式?

  胡文辉:这还是要看研究什么问题。不同的方法,适应不同的问题。只能说不同方法各有各的限制,读书的习惯可能限制他的思维方式。民国的考据是主流,这也是胡适的方法,他有这个优势,所以研究历史,文学史,还有禅宗史,他有完全新的看法,甚至是完全颠覆性的看法。而钱锺书则几乎就是一种方法,举例子的方法,但他把这种方法做到了极致,别人没法学。关键还是看如何运用,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好。

  一定不能只是一个专家

  南都:书中说你读大学时有一次英语考试作弊被发现,在检讨书里说:“我觉得最重要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弥补自己的短处……”那么,你觉得自己的长处短处主要在哪些方面?

  胡文辉:长处不太好说,但短处最明显的当然就是外文,不懂外语。有人说,不会外语就不会完全理解你的母语,所以对于一个不懂外语的人来说,自然是有欠缺的。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