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中国电影:故事里的硬实力与全球化的话语权

中国电影:故事里的硬实力与全球化的话语权

时间:2014-11-20 10:47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道新
中国电影不仅需要提升软实力,而且需要在增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通过故事讲述呈现更为丰富、更加安全并充满自信的国家硬实力。

  中国电影不仅需要提升软实力,而且需要在增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通过故事讲述呈现更为丰富、更加安全并充满自信的国家硬实力。只有改变中国电影故事在面对国家硬实力之时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单一、被动和悲情状况,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并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文化战略中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电影《超凡蜘蛛侠2》剧照

  从国际政治学角度分析,电影既能承载又可归结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精神层面的软实力,也能呈现并归属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物质层面的硬实力。既然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组成,那么,电影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其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都应得到同等的重视。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中国仍然不如美、英、法、德以至日、韩等国。

  现在看来,电影跟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相对充分的讨论;但在中国学术语境中,电影跟国家硬实力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阐释和关注。本文便倾向于探讨电影跟国家硬实力之间的关系,并力图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电影不仅需要提升软实力,而且需要在增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通过故事讲述呈现更为丰富、更加安全并充满自信的国家硬实力。只有改变中国电影故事在面对国家硬实力之时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单一、被动和悲情状况,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并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分,进而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国际文化战略中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作为一种工业体系、产业机制和文化体制,电影能够呈现并归属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物质层面的国家硬实力。这一高度依赖于技术发展、资本导向和劳动分工的现代媒介及其运作实践,既能够反映特定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能力和产业规模,也能够在银幕上展现这一国家的基本资源(如土地、人口、自然等)和主导力量(如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特别是通过电影的技术震撼、市场垄断和军力炫示,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国家硬实力。当然,无论哪一国家的普通观众,都不需要深入到电影的科技水平和产业运作层面去理解电影的国家硬实力,对于他们而言,电影里的国家硬实力更多体现在电影的故事层面。

  电影故事里的硬实力跟软实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共同构成电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也正因为如此,在电影里,或通过电影故事进行国家构建,总是需要恩威并举、“软硬兼施”。好莱坞就是以这种手段进行美国国家构建的重要环节和成功范例。在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如科幻/魔幻片、战争/谍战片、西部/警匪片和歌舞/喜剧片中,不仅遍布建基于“美国梦”之上的意识形态,如“为乐观主义服务”、“大团圆结局作为秩序的回归”、“对个人主义的礼赞”、“善恶二元论、简单化和信息不对称”、“欧洲中心主义、男性中心论和对他者的否定”等,更有令人震惊的影音奇观、先进无比的战争武器以及纵横驰骋的拓殖能力和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呈现帝国主义及美国国家硬实力的电影元素,因其十分直观、易于度量,更可能成为直接震慑、吸引或支配全球观众的重要力量。

  在世界电影史上,科幻/魔幻片和战争/谍战片应该是以恩威并举、“软硬兼施”手段进行国家构建的最佳载体。科幻/魔幻片的影音奇观和战争/谍战片的致命武器,不仅需要庞大资本的投入和先进科技的支撑,而且直接显现出品方所在国极为强大并令人感佩的硬实力。仅就科幻片而言,包括《星际之门》(1994)、《独立日》(1996)、《星河战队》(1997)、《哥斯拉》(1998)、《火焰末日》(2002)、《2012》(2009)以及《终结者》系列(1984-2009)、《蜘蛛侠》系列(2002-2012)、《变形金刚》系列(2007-2014)和《钢铁侠》系列(2008-2014)等在内的一批著名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往往离不开美国五角大楼的支持与监督,其重点也大多表现“美国军事当局”及其“披着一层薄薄面纱伪装的同类机构”,把他们描写成“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这些世界拯救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梦想,跟银幕上匪夷所思的影音奇观一起,为美国美好而又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当然,电影故事里的硬实力并不止于令人震惊的影音奇观、先进无比的战争武器以及纵横驰骋的拓殖能力和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因此便不完全仰赖巨额的投资规模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实际上,在世界电影史上,也有大量中小规模和普通技术的电影作品,为增强国家硬实力及构建国家形象均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这在电影故事里的自然风貌、人物禀赋和历史文化景观等方面都能得到明确的体现。在《伊丽莎白》(1998)、《女王》(2006)、《年轻的维多利亚》(2009)和《国王的演讲》(2010)等最近十多年来颇有影响的英国皇室题材人物传记影片中,以至在根据莎士比亚、简·奥斯丁和E.M.福斯特等人的杰出作品改编的大量英国“遗产电影”如《火的战车》(1981)、《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霍华德庄园》(1992)、《理智与情感》(1995)、《莎翁情史》(1998)、《金碗》(2000)、《傲慢与偏见》(2005)、《成为简·奥斯汀》(2007)里,跟英国的历史文化、丰富传统和日常“教养”相伴而生的,是由沉着庄严的欧陆皇宫、美轮美奂的皇家庄园、气势恢宏的古代城堡以及精致入微的服饰装扮、高贵典雅的室内陈设等呈现出来的帝国荣光及其深厚实力;至于“遗产电影”里的怀旧意识、田园风光以及对“恋物化历史细节癖好者”趣味的迎合(如一场一场的舞会、一次一次的串门喝茶、一顿一顿的家宴和一桌一桌的纸牌等),也无不在追溯昔日韶光的同时炫耀着专属于这一帝国的“遗产工业”。

  

 

  电影《扫毒》剧照

  基于好莱坞和英国电影的经验可以发现,中国电影不仅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而且需要在增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通过故事讲述呈现更为丰富、更加安全并充满自信的国家硬实力。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