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要求遵守的准则 —— 大作文:咋看老规矩
![]()
宫书院胡同一户居民门前挂着“勤俭持家”的牌匾 文并摄/记者 刘汨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整理/记者 王硕 上午探访 高考作文题提到了北京的老规矩“勤俭持家”,上午11点半法晚记者看到,在雍和宫大街附近的宫书院胡同,也有一户居民将这四个字作为家训写在了自家门匾上。 据院内居民边先生介绍,这块门匾是20多年前他爷爷托人题写制作的,因为勤俭持家是老人一直坚持的老规矩。 “我们家这院子都是爷爷自己盖起来的。”说起对勤俭持家的理解,边先生感受颇多。因为自己的爷爷从河北来京,就是靠着对这老理儿的坚持,才在60多年前置起了这份家业。但对于考题中出现的北京老规矩,边先生则认为应视情况来看。“有些老规矩该保留,有些就跟不上时代了。” 大家谈 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民俗专家赵书: “老”说明是传承、是传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规矩是历代的一种规定,是大家共同的约定,属于民俗。老规矩是大家对文化认同的标志。老规矩多跟家风家训相连,比如,跟父亲一块儿出门,父亲走在前面,孩子就走在后面。 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把“老规矩”放到北京高考作文中,这使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自觉,并且能在民俗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促进。文/记者 王妍 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 传统文化回归是一种潮流,是对传统文化的归属认同。现在提到“北京”已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这里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各地好的东西都会汇集于此,也会被提倡,并起到示范作用。 而老北京的“理儿”,更突出人和人交往的尊重,有些话说出来就能唤起尊重的感觉。比如“大爷我跟您打听一下”,让人听着就很舒服。 虽然有中国人的地方,文明礼仪都会有所体现,但北京人在发展人际交往礼仪方面更有代表性,有利于把事儿办成,更乐于接受和传承。常听到别人说“老北京孩子理儿太多”,就是这个意思。文明礼仪传播在北京更广更深,体现的是一种修养、眼光和胸怀。文/记者 王田 (摘自法制晚报) —————————————————————————————————————————————————— 也说老规矩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地铁广播除了“先下后上”、“看管好随身财物”外还有一条:“请不要翘二郎腿”。现在地铁里已经没这条提示了,早晚高峰时总有些人,戴着耳机翘着腿,一边摇头晃脑,一边颠蹬得不亦乐乎。至于是不是蹭了别人裤子,是不是本来可以站3个人的地方,他一划拉一个人也站不了,他就不管了。按北京老规矩坐要如钟,翘二郎腿就不对,更不能翘着腿颠蹬,这是极无素质的表现。 像这样的规矩北京还有不少,其中吃饭的规矩最多。《四世同堂》里写大赤包喝汤使劲吸溜,这就没规矩。老北京的规矩,除了不能吸溜还不能吧唧嘴。老北京人说这叫贫气。再有,吃饭不能敲碗边,敲碗边是要饭的。筷子不能戳在碗里,筷子戳在碗里是香炉。夹菜要夹面儿上的不能抄底(所谓可以骑马夹不能抬轿夹),一盘菜不能连着夹三口,夹菜要夹自己跟前的,不能夹别人跟前的,不能跟没吃过饭一样。饭馆吃饭,拿起桌上茶壶倒水,倒完,壶嘴不能对着别人。壶嘴对人,等于用手的某根指头指人,不礼貌。 除了吃饭,规矩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能一站三道弯。要站如松,坐如钟。前面说的翘腿颠蹬都是大忌。说话不能大呼小叫,不能抢长辈的话。跟人说话要用您。借道儿要说劳驾、借光等。 我这个年纪的人,小学学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但这些只留在老师的说教里,现在让我回忆这几条是什么,一条也说不上来。倒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灌输的老规矩,已经内化成习惯。 除了每个人生活上的规矩,行业规范是规矩的另一组成部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职业道德。当年有《公道老爷劝善歌》:“买卖人能忍,和气生财,不论贫富一个样儿看待,买卖卖的熟主顾啊,站柜台你笑颜开,休要发困是莫要发呆,似你这个买卖是怎么样儿不发财”。这里边说的就是做买卖的规矩。 日常吃饭敲碗边是要饭的,当年在饭馆吃饭敲碗边是对伙计不满意。梁实秋先生回忆,他小时候有次随父外出吃饭,小孩无聊拿筷子敲碗边。他父亲马上制止,说这是骂伙计。不一会儿就看见给他们服务的伙计,背着铺盖卷儿从面前走出去了。当然一会儿伙计还会从后门回来,但要做给客人看。这是当年饭馆的规矩,算得上顾客是上帝的最佳注脚。其他如同仁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是旧式商人对质量的规矩。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