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有两个人,虽然一直都挺火,但今年特别火。因为他们都30岁了,从“青春”作家(有人持怀疑态度)转行做了导演,还赚了很多钱。一个是郭敬明,一个韩寒。 关于这俩人的段子太多了,如今,他们自己都肆无忌惮地在微博上转发这些段子、甚至自己创作段子。其中最令人喜闻乐见的,是以下两段隔空对话式的交锋: 微博@亭林镇工作室(备注为:韩寒乐队亭林镇独唱团,介绍为:关于“one一个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以及韩寒相关或者其他……)在2013年发了一条微博是:
![]()
我记得当时韩寒是转了的,但现在我挖他的微博,没发现转发,可能是后来删掉了吧。郭敬明那边也不甘示弱:
![]()
人民群众的心情都明明白白地显示在转发量上了。 我认为,以上的令人心照不宣的段子的创作、以及不动声色地在微博上卖萌,向我们昭示了两位同样年少成名的作家同样的段子手功力。如今,微博上的一些段子手,呵呵,只是拾人牙慧,喂喂年轻人(20岁以下)罢了。像我们这样的80后才能读懂韩郭(排名不分先后)这些段子的真正意义所在呢。 作为一个80后,目睹他们俩一路而来的成长轨迹,我有相当多的感慨。我初中、高中的时候,他们俩出了好几本书,这些书,在我们课桌深处偷偷流通。我们青春期的遐想,就像不合法的现金,而每个坐拥这些课外书所有权、解释权的同学,宛如令人向往又畏惧的地下钱庄,负责对抗从小根正苗红耳濡目染的整个思想政治氛围,帮那些不合法的遐想,从谈恋爱的国度转移到打架的国度,最后共同抵达一边谈恋爱一边打架的国度。从那时候起,青春期就分裂了。一方面,我们要听从家长、老师、教务主任的话,努力把书本上那些难以下咽的东西直接开肠破肚塞进胃里,一方面,我们在一整套伟光正的话语体系下,分享着蠢蠢欲动又秘而不宣的荷尔蒙,多巴胺,甚至肾上腺素。 在韩寒与郭敬明之前,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成功的代言人,教我们把这些暗流涌动说出来、写出来。其实无非是:老师教的都是屁话、不想读书了、老子要把妹、隔壁班打篮球的小哥好帅,以及,有钱真好(主要来自郭敬明小说),之类的。我们不可以,他们俩可以,是因为他们俩在新概念大赛得奖了,他们成名了出书了,大学上不上都没那么所谓,他们随便说、随便写。与其说韩郭以其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折服了我们,还不如说,一是他们走了一条我们想走而走不通的成功之路,二是他们与“先进”、“洋气”、“富有”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联系在一起,符合了广大青少年生生不息的玛丽苏、汤姆苏[1]幻想。 不过,故事谈到这里,有点太简单,历史只是在重演——当年来自台湾的琼瑶阿姨、来自香港的金庸爷爷,不是也起到这样的作用了吗?但是,历史不可能重演的,也毫无规律可循(参考波普尔打脸马克思),等到80后、90后慢慢长大了,平地一声惊雷起,中国互联网诞生了、崛起了,以前江湖上名不见经传的小门派纷纷在网上涌现,挑战名门正派、博得一时大名,令我们这些宵小,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这段时间(2005-2008),是韩郭二人比较萧条的阶段,因为作为先导者的他们,不再是唯一,模仿者、后继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开始瓜分他们的受众群体。当然了,这段时间,郭敬明很智慧地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后来又办了公司,网罗住那些“模仿者、后继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给他打工;韩寒则百无聊赖地跑去赛车。
![]()
韩寒作品(资料来源:维基百科“韩寒”词条)
![]()
郭敬明不完整作品(资料来源:维基百科“郭敬明”词条) 是吧,纵观作品列表,可以看出2005-2008年,他们没出过什么像样的作品了——虽说后面也没出过什么像样的作品,但这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他们就完全不靠写书赚钱了——我认为,这不单纯是一个没灵感的事情,两个人都没灵感了也不是巧合,这其实是与大环境紧密相关的。 2008年,韩寒开始在博客上发力,从讨论汶川地震到后来著名的“韩三篇”;郭敬明开始在商业运作(尤其是网络营销)上发力,从“最”品牌到“小时代”系列。后来的事情,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微博,大家也都知道了,无非是“上海绝恋”、“代笔”、“国民岳父”、《小时代》、《后会无期》。有人说,你们揪住韩寒的“代笔”传言不放干什么啊,郭敬明被法院判了抄袭还没道歉你们怎么不追究。我说,大哥,歇歇吧,不是大家偏袒小四,因为抄袭发生的时候大家还没怎么太上网,你放在现在试试看。 两位都是聪明人,真的。要说情怀么,我觉得都挺有情怀,他们的情怀倒并不是当年的“少男少女”,而是一以贯之地走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人民群众有玛丽苏、汤姆苏情结,就“炫富”、“拜金”;人民群众有鄙视玛丽苏、汤姆苏的情结,就“文艺”、“草根”;人民群众有意淫“上海绝恋”的情结,就“相爱相杀”给他们看…… 放眼望去,走群众路线的公知、专家和网红,都过得不错呢。聪明的观众,你们明白了吗? [1]玛丽苏、汤姆苏:玛丽苏(Mary Sue)一词原出于国外的同人小说圈,某外国作者创造了一个名叫Mary Sue的虚构女主角在自编的科幻同人文里尽情YY,名声大振,这个虚构名字也成为了自恋的代名词。通常类似勾搭高富帅这样女性化欲望的我们称为玛丽苏,以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和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男性化欲望的我们称为汤姆苏。玛丽苏通常以女性形象出现,汤姆苏通常以男性形象出现。是作者为了满足自我欲望(通常是恋爱欲、财富欲、权利欲、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而创造的自我替代品。(参见百度百科“玛丽苏”词条)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