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多方组织了大量的纪念活动。梅派传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重走梅兰芳大师当年的全球巡演之路,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为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年,被曹禺称为“我的导师——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张彭春先生,是帮助梅兰芳把京剧艺术第一次介绍到欧美的重要帮手之一。但在现存的影视作品和有关介绍梅兰芳访问欧美的资料中,这点往往被忽视了,这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赴美演出获得高度好评 1930年2月16日,由梅兰芳领队、张彭春为剧目总导演和演出总顾问的梅剧团在纽约百老汇第四十街剧院上演了中国京剧,这是我国京剧演员首次在美国舞台上出现。当时恰遇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但绚丽多彩的京剧艺术依然受到了美国人民广泛的喜爱。首次演出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三天后剧院就将两个星期的戏票全部预售一空,当时最高票价为五美元,据说有人转卖时竟抬高到十八美元。尤其是美国芝加哥市富商乘飞机到纽约观剧,但入场券全部售出,愿以高价当场向其他观众请求转让,结果从美金二十元抬至二百元始得如愿。梅剧团在纽约最后一场演出闭幕后,观众久久舍不得离去,要求与梅兰芳先生握手,梅兰芳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排成长队,挨个儿从右边上来握手,左边下去,一直持续了几十分钟之久仍不见结束,原来有不少人下去后又排队转上来再握一次手,可见梅兰芳和中国京剧艺术的魅力! 但是,对于梅兰芳访美功不可没的一位重要人物——时任南开大学教授和南开中学部主任,并与华美协进社往来密切的张彭春博士,在齐如山著的《梅兰芳游美记》里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北京几位熟悉当时情况的前辈分析齐如山在《梅兰芳游美记》中对张彭春的作用挂一漏万的原因之一在于:齐如山和张彭春由于生活、教养、艺术见解不同,对于剧目选择、剧本加工、舞台调度、身段表情的意见,常常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而当他们发生争论,梅兰芳往往都是采纳张彭春的意见,对此,一向以京剧权威和梅的知己自居的齐如山自然很不愉快。所以以“内容翔实”著称的《梅兰芳游美记》,唯独对张彭春惜墨如金。 梅兰芳与美国观众第一次见面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伍朝枢公使在中国驻美使馆里招待美国总统以下官员及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除了胡佛总统不在华盛顿,副总统以次都出席了,南开大学张彭春教授也应邀观戏。那天梅兰芳演《千金一笑》。终场后,张教授到化装室问候梅先生,梅问:“今天的戏,美国人看得懂吗?”张答:“不懂,因为外国没有端阳节,晴雯为什么要撕扇子,他们更弄不清楚。” 梅兰芳紧握张教授的手说:“这次我们计划以自编的古装歌舞剧如《天女散花》等为主,大都情节简单,照您的说法要另选剧目,请您帮忙重新组织安排一下。如果我失败了,中国文艺界也没有光彩。”张彭春说:“我愿意帮忙,讲学也可以推迟些日子,但必须得家兄伯苓的同意。如果他同意,我就跟你走。”梅兰芳说:“好!我立刻打电报给冯六爷,请他转达令兄伯苓先生,您就和我一起到纽约。”其实,出国前张彭春在国内就帮助选定剧本,并做了一些整理改编工作。到纽约后,接到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电报,同意其弟张彭春参加梅剧团。 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也曾回忆梅兰芳请张彭春担任导演并负责演出的情况,他说这是梅剧团第一次建立(戏曲)导演制。张彭春和大家开了一个会,张说:“外国人对中国戏的要求,希望看到传统的东西,因此必须选择他们能够理解的故事。中国戏的表演手法唱、念、做、打,都要为剧情服务,外国人虽不懂中国语言,如表情动作做得好,可以使他们了解剧情,每次演出剧目要多样化,如同一桌菜肴具备不同的色、香、味,才能引人入胜。我主张以传统戏为主,武打古装戏作为片断,服装、化装要搭配。帔、褶、蟒、靠、厚底鞋、长胡子、大头、贴片、彩鞋、花脸、净脸等,要注意色彩图案的调和。”接着张彭春就和大家协商,选定了三个戏单,剧目的故事、扮相色彩都是经过仔细研究、反复推敲而定的。 梅剧团访美获得很大成功,中国戏曲在美国载誉而归,是由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和舆论准备等因素汇合而成的。开始由于美国观众不懂戏词,兴趣不高,有中途退场现象,这不仅降低演出效果,对演员也是很大的刺激。鉴于此,张彭春在演出前,穿了礼服上台对观众介绍中国戏曲特点,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剧情,强调“中国京剧是古典戏剧的精华,只有最聪明而有修养者才能欣赏。愚蠢者则听不懂,他们是难以久坐的。”通过他这样一讲,果然此次演出效果甚佳。全场鸦雀无声,无一人中途退场。 当时,美国文艺评论界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的表演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这些评论对我们研究京剧艺术史,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访苏巡演取得圆满成功 梅兰芳从美国回来,就与驻英、法、德的外交官联系赴欧洲演出的事。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代理会长库里雅科,正式致函梅兰芳约请带领剧团于1935年3月莅临莫斯科,并表示苏联政府方面对此很重视,期待中苏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对于此次赴苏联巡演,梅兰芳和他的团队均主张再次约请张彭春教授担任访苏演出的总导演,张亦愿赞助完成访苏的任务,但此时他正担任南开中学校长兼大学哲学教育系教授,校务羁身不能同行。后经梅兰芳多次催促欢迎,又经教育部、外交部向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商请借调,张伯苓先生才允诺给他弟弟张彭春两月假期。 梅剧团访苏的主要领导成员有:团长梅兰芳、总指导张彭春、副指导余上沅。剧目的选择是梅兰芳与张彭春、余上沅、谢寿康、欧阳予倩、徐悲鸿、田汉等讨论商榷后确定的。 苏联政府方面恐怕团员受不住颠簸之苦,派一专轮“北方号”,直接驶沪迎接梅兰芳团长、张彭春总指导及其他随行人员。“北方号”从沪出发直航海参崴。然后再转乘西伯利亚特别快车,经过二十多天的旅程,梅剧团一行于3月12日抵达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苏联戏剧家协会等代表团到车站欢迎。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