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剧团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梅兰芳和张彭春等准备了花圈,花圈缎带上联写着:“敬献列宁先生”,下联落着“梅兰芳鞠躬”,到红场敬谒列宁墓和他的遗容。 许姬传先生后来曾对笔者说:梅兰芳给他的信中介绍了苏联戏剧界对中国戏曲的重视和研究精神;苏联戏剧界在开演前,每场派主要演员及专家二十人轮流参观,并将举行讨论会,邀梅兰芳及张彭春、余上沅先生出席,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对中国戏非常重视。此信还附上在苏联演出时的戏单,封面上印着,在导演张彭春及艺术家梅兰芳领导下的中国剧团演出节目、日期、地址和剧目等。 除戏单说明书外,苏联方面还准备了大量的宣传梅剧团的材料。为欢迎梅剧团访苏而出版的《梅兰芳和中国戏剧》一书把张彭春介绍京剧的文章选收到该书,说明了张教授在当时为该团总导演的声誉及苏联学术界对他学识的推崇。 整个演出期间,原计划在莫斯科表演五场、列宁格勒三场,后因观众购票空前踊跃,经苏方要求,盛情难却,遂改为在莫斯科演出六场、在列宁格勒增加到八场。带去的剧目演出后,受到苏联人民及各界的热烈欢迎。他们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演出的盛况不亚于美国。每场演毕,观众都要求谢幕多次。最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又请他们在莫斯科大剧院再加演一场,作为临别纪念。这一场,梅兰芳被掌声请出谢幕多达十八次之多,这在该剧院的舞台演出史上,亦是一桩破天荒的事。另有许多群众聚集在剧院门口等待着,渴望一睹梅兰芳的风采,以至需出警察维持秩序,开辟一条小道,才能使他登上汽车返回旅舍。那些日子里,甚至马路上的小孩,看见衣冠整洁的中国人走过,都会喊一声“梅兰芳”,可见其影响之大。 张彭春、余上沅等陪同梅兰芳拜访过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等戏剧大家,得以面受教益。苏联文艺界也抱着研究的态度,观看了梅兰芳剧团的演出;梅兰芳和张彭春、余上沅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多次座谈交流经验。他们对中国戏都做了精辟准确的评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贯主张现实主义的表演,反对脱离生活的形式主义。他认为,梅兰芳博士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可供他们探索研究。 德国名剧作家和导演布莱希特当时受希特勒的迫害,正在苏联政治避难。他观摩梅剧团的演出后,与他们交换了艺术方面的意见。他观看演出后,对京剧艺术确实着了迷,就在次年写了一篇《论中国戏曲与间离效果》的论文,盛赞梅兰芳和我国戏曲艺术,他兴奋地指出,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梅先生的精湛表演深深影响了布莱希特戏剧观的形成。 世界三大演剧体系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会聚一堂,各抒高论,互相交流,对推动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也真正为世界戏剧界所公认。苏联的剧评家发表了许多文章,指出梅兰芳多方面的才能,并强调他在发展中国京剧艺术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中国京剧改革者”、“永远是勇敢的、真正的革新者,而同时又继承了过去伟大的传统”。 这次巡演后,张彭春深有感触地撰写了一万多字的论文《苏俄戏剧的趋势》,他总结说:“这次到苏联去,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一共住了三十四天的光景。在那里,除去自己剧团工作以外,有空就去看苏俄的戏剧。概括此次访苏,一方面是想把中国的戏曲介绍到国外,另一方面也是借此观摩吸收外国戏剧艺术丰富我们的民族艺术。” 戏剧是综合艺术,剧团是戏剧家的集体。梅兰芳赴美访苏是中国京剧艺术的成功。这不光是他个人的成绩,中国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也是其重要的原因,同时也应归功于张彭春、齐如山、余上沅等一个强有力的“智囊团”和全团演职员的共同努力。 通过张彭春同梅兰芳赴美访苏的演出,京剧在美苏两国有了很大影响,对张彭春来说,事实证实了他的理论:京剧与西方戏剧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仅凭直觉感官,欧美观众完全能够欣赏我们中国的京剧艺术,两者终能相辅相成。这是他首先提出来的观点,并赴以实践的成功,是难能可贵的。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