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农民工题材为何热销?因人人都是“打工者”

农民工题材为何热销?因人人都是“打工者”

时间:2013-04-26 17:02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顾珍妮
近日,作家梁鸿新作《出梁庄记》出版上市,这是一部通过近200万字的图文资料整理撰写的非虚构作品。 据悉,该作品上市后位居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文学批评家解玺璋评道:她把一个隐形的中国带入了公众的视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些有血有肉却长久以来被人们

 
  近日,作家梁鸿新作《出梁庄记》出版上市,这是一部通过近200万字的图文资料整理撰写的非虚构作品。
  
  据悉,该作品上市后位居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文学批评家解玺璋评道:她把一个“隐形的中国”带入了公众的视野,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那些有血有肉却长久以来被人们漠视的打工人群的生存境遇,以及作者在冷静、理性的描述中蕴涵的悲悯之情和内在的感染力。
  
  从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到梁鸿的《出梁庄记》,近期丁燕又出版了《工厂女孩》,一系列关于打工者的书籍扎堆涌现,与此同时,《打工女孩》和《出梁庄记》都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而《打工女孩》由于刚刚上市,目前还没收到反馈。
  
  昨日,该书编辑王二若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认为这类题材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你是从事怎样的职业,身后都贴着一个标签——打工者。
  
  是谁在读农民工的生活?
  

  同类书籍上市且受关注折射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它们又好看在哪?王二若雅说,作为该书编辑,她认为一方面因为书中的内容确实扎实:作者梁鸿对这本书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她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走了九个省市,采访了340余人,其中个人采访多达50多人。她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场面,甚至跟三轮车夫一起上下班。这期间,梁鸿自己也拍摄了许多照片,在书中均有体现。
  
  另一方面,虽说书中写的是梁庄人外出打工的生活,但实际上可以看离家在外打工者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都在关注其中的内容。“书中虽然在说民工打工故事,但举个例子,无论我是公司高管还是摆摊卖菜,无论我的收入高还是低,毋庸置疑的,我们都是打工者。这么看来,其实这个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在打工,所以我认为,它的热销是一种时代面临的共性问题的体现。”
  
  描写打工者的书籍受到追捧,王二若雅认为,其必然引发了社会一个较大群体的共鸣,但这个群体难道就是书中描写的那些农民工吗?他们会读书吗?很少。在没有多余的钱来购买书籍的前提下,他们或许并不会关注有这样一部作品在叙述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的顺境与逆境。而真正的阅读群体恰恰是一些收入远高于他们的打工者,白领、高管,无论你的收入多高,你的社会地位如何,都被这种打工者的身影所折射。
  
  打工者问题吸引社会关注
  
  作者梁鸿在其作品前言中写道:2008年的夏天和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穰县梁庄,试图写出梁庄人的故事,并勾勒、描述出梁庄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最终,以《中国在梁庄》为名出版。但是,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分布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进城农民”,他们是梁庄隐形的“在场者”,只有把这群出门在外的“梁庄人”的生活状态书写出来,“梁庄”才是完整的“梁庄”。
  
  王二若雅表示,自己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一开始对这本书就是很有信心的。看过之后,她又将这部作品发给了我当时把这书给同为作家、学者的刘瑜和许知远。刘瑜说,《出梁庄记》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许知远认为,与上一本书《中国在梁庄》一样,梁鸿的叙述深情、细致而冷静,描绘了我们时代重要却常被忽略的故事。
  
  王二若雅说:“他们说看了这个书感觉很认同,而我身为一名编辑的同时,也是一位读者,以读者的身份,我觉得这个数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所以我相信,许多人与我同类的人感情上是共通的,我们面临共同的情感诉求。
  
  类似作品的扎堆出版,王二若雅认为,是希望能够唤起社会的关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朝着理想化发展。“或许在平日里,我们并不会想这些,每个人都在其有限的自由和权利里面过好自己的日子,这就足够了。但文化产业的作用就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从而推动一个社会的进步。”辽沈晚报、北国网记者顾珍妮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陈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5-12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