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7月开始激化的南苏丹总统基尔和前副总统马查尔间矛盾,自12月15日起演化为大规模内战,双方围绕本提乌、博尔、马拉卡勒等战略要地展开激烈争夺,截止1月初,战火已导致逾千人死亡,20多万人流离失所。 南苏丹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国家,2011年7月10日刚刚实现南北苏丹分治和国家独立;它也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经济十分落后,基础设施匮乏。联合国资料显示,南苏丹的婴儿死亡率在一岁前高达10%,公厕覆盖率只有20%,小学教育普及率仅2%弱,成人识字率不足15%,全境铺设路面的公路里程仅38公里,在大多数省份,平均每50万人口仅有1名医生,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11.2%,产妇死亡率为全球最高的十万分之2053.9,超过90%的人口平均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几近全国赤贫(与之相比,全球目前最贫困的国家尼日尔,平均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比率为40.6%,经处理水源使用率46%,婴幼儿死亡率15.2%,平均每2.5万人有一名医生,小学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分别为50%和28.7%),毋庸置疑,内战最大的受害者,是南苏丹本国及其人民。 那么除此之外,这场内战最大的海外受害者是谁? 一些舆论认为是中国。 中国是最大海外受害者? 日本《外交家》杂志去年12月25日文章称,中国在南苏丹拥有巨大的石油利益和投入,南苏丹石油主要输出对象也是中国,南苏丹内战将令其石油生产、出口受到极大损害,而最终最大的受害者,注定只能是在南苏丹石油产业投入最多、南苏丹石油进口量最大的中国。文章进而认为,这种局面或许将迫使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不干涉内政”原则,为了自己切身利益积极、主动地介入南苏丹内部事务,从而促使该国早日恢复和平。 南苏丹的石油产业,直接继承于南北分治前的苏丹。苏丹直到上世纪末,仍是个石油净进口国。上世纪80年代,法国道达尔公司率先进入南苏丹勘探,但收获不大。1995年,中石油进入苏丹,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短短几年时间便发现和开采了大量石油,至1999年,苏丹成为石油进口国和非洲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 2011年的南北分治,让原本“一盘棋”的前苏丹石油产业被割裂成两半。分治后南苏丹原油产量、储量,约占分治前整个苏丹的3/5强。如今的南苏丹,最高峰时原油日产量高达24.5万桶,按照官方说法,该国石油产业收入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比重高达95%,非官方统计更高达98%之多,其中60%左右系输往中国。 作为南苏丹、乃至整个苏丹石油产业的实际开拓者,中国在这个国家的石油投入和“石油存在”是可观的。 据《摩洛哥财经》披露,在苏丹南北分治前,中国在原苏丹南北方共有12家和石油相关的大型企业,和南苏丹官方的关系则自2008年,即独立前3年开始发展,2011年独立前,累计投资额高达200亿美元以上,但其中许多为医院、学校、道路、水电站等非石油项目投资;2012年4月基尔访华,有消息称获得中国80亿美元投资,其中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石油产业。 根据南北分治前苏丹石油部的数据,位于南苏丹境内的石油区块为第1、第2、第3、第4、第7和B共6个,其中西部的第1、第2、第4区块由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经营,该公司的股本结构为中石油40%,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30%,印度ONGC25%,苏丹国营Sudapet仅5%;东部的第3、第7区块由Petrodar公司经营,该公司的股本结构为中石油41%,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40%,Sudapet8%,海湾石油和Al Thani各5%,B区块原本由法国道达尔中标,但该公司因“客观原因”中途放弃,改由一家名为Jarch, Ltd,有朱巴政府背景的公司托管。 2013年1-10月,中国从苏丹进口石油190万吨,同比增长14%,由于苏丹和南苏丹共用一条输油管(南苏丹至苏丹港长达750公里)和一个石油输出港口(苏丹港30万吨油码头),且上述设施均系中资投入、参建和控股(股份比例同样是40%),苏丹石油对华出口中过半比例为南苏丹所产,中国在南苏丹的石油利益,是一目了然的。 苏丹内战爆发后,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业已受到损害。 去年12月24日,5名南苏丹石油工人在内战中成为牺牲者,这5人都来自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如前所述,中石油是其最大股东;12月25日,中石油宣布,从上尼罗河州各油田作业点撤出中国员工近4/5,尽管中石油和大尼罗河公司等均表示“将最大限度维持油田生产”,内战双方也宣称要“保护油田”,但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此次内战的肇因之一,正是基尔和马查尔两人均有意争夺石油产业控制权,所谓“保护”,只恐是开门揖盗,抱薪救火。 一些业内机构,如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子公司维德什等,认为内战爆发后,南苏丹石油日产量大约减少了15%,而非洲当地媒体则更加悲观(尽管南苏丹石油部去年12月30日宣称“石油生产一切照常,日产量维持在20万桶以上”)。去年曾有分析家预测,2014年南苏丹石油收益应可恢复到15亿美元/年的战前最高水平,如今看来已前景渺茫。 损害并非始自内战 北京-朱巴并非挚友 然而《外交家》杂志的说法,恐怕只说对了一半:南苏丹内战固然令中国在当地石油利益受损,但这种损害事实上早已开始。 中国并非如一些媒体所称,是“南苏丹人民的老朋友”,相反,在苏丹石油开发早期,中国秉持“尊重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传统原则,一直站在喀土穆当局一方,对主张南苏丹自治、独立的苏丹人民解放军持疏远态度,直到2005年1月9日,亚的斯亚贝巴协议达成,南苏丹获得高度自治权,并计划在2011年1月9日举行独立公投,中国才开始和由苏丹人民解放军控制的南苏丹自治政府、也即南苏丹政府前身正式接触,2008年9月2日,中国驻朱巴总领馆开馆,次年10月24日,领事签证业务揭牌,2011年南苏丹独立时,中国和朱巴当局的关系已有了长足发展,甚至开国典礼上升起第一面南苏丹国旗的旗杆,也是中国赠送的。 但在南苏丹当局、尤其基尔看来,中国并非从一开始就支持南苏丹独立,而只是“随大流”;中国和喀土穆当局仍维持良好关系,由两国控股的大尼罗河公司在南苏丹石油开发中占据关键地位,这对急欲掌握石油产业龙头地位的基尔构成现实利益威胁;不仅如此,在基尔看来,“一根绳子上吊死”是危险的,南苏丹经济已不可避免吊在石油这一根绳子上,而这根绳子的大头,又掌握在北京-喀土穆手里,开采的“龙头老大”是“大尼罗河”,身为内陆国的南苏丹,石油出口要靠中国人修的管道、港口,从苏丹境内运出,炼油设施大多数修在喀土穆等苏丹境内城市,最大的买家也还是中国,这实在是不保险得很。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