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孙郁:钱理群是当代的唐吉可德

孙郁:钱理群是当代的唐吉可德

时间:2015-01-15 11:56来源:共识网 作者:王芊祎
以周氏兄弟当年的某种方式,进入与今天社会对话的路途,他复活了一种理想主义。

  
《孔乙己》插图作者:王芊祎
 

  以周氏兄弟当年的某种方式,进入与今天社会对话的路途,他复活了一种理想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他又像五四的遗民,被中断的历史,在他那里被一次次接通,我们都成了那逻辑链条的一部分。

  我与钱理群先生见面的时候,谈得最多的是周氏兄弟,他的许多观点,对我有不小的影响。当代思想界,其实是有一个周氏兄弟的传统的。言及周氏兄弟,涉及文化史的诸多难题,这在今天似乎更为明显。不能不注意的是,鲁迅逝世后,左派知识分子的分化加剧。在变化的格局里,鲁迅遗产的许多因素延续下来已经十分困难。追随鲁迅的胡风、萧军、聂绀弩都遇到诸多言说的困惑。现在看胡风在四十年代与舒芜的通信,其个性与环境的冲突已经难以掩饰,以鲁迅的思路面对现实则禁区屡现。而周作人的弟子完全边缘化,已经不在主流的话语体系里。不过,他们在学术层面的成就,却丰富了单一的学界的话语。

  今天的读书人面对周氏兄弟,可能注意到的是他们并不重要的部分。但有一点被普遍所关注,周氏兄弟的遗产所纠葛的主要问题是,他们都曾在一个体制里,却又不属于这个体制。鲁迅在教育部的十几年,许多选择是有悖于公务员守则的。加入左联后,与组织多见冲突。周作人在“中华民国”的艰难时期,做了伪督办,成了民国的敌人。而在伪督办的位置上,又大谈儒家思想,与日本的文化政策相左,终于受挫。周氏兄弟的“在而不属于”,催生了各自的思想与艺术。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遗产,就牵连出知识分子的角色的话题。连周氏兄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们遗产的延伸里,这个困境成为一个情结,深嵌在思想的机体里。

  钱理群的思想坐标是在周氏兄弟那里建立起来的。他是八十年代最早把鲁迅、周作人置于一个平台透视的人之一,对鲁迅基本元素的梳理,对周作人基本思想的考量,带来了许多新意。

  从硕士论文开始,钱理群已经有意把周氏兄弟放在一个层面进行比较研究。他考虑鲁迅的时候带着信仰的成分,对于周作人则相对冷静。从基本倾向看,他可以说是一个鲁迅党。

  在八十年代,他对鲁迅的解析,有突围的锐气。《心灵的探寻》主要是勾勒了鲁迅思想的基本元素,那些存在与自己的灵魂相契的一面历历在目。而后《周作人传》所处理的思想史问题,涉及五四传统的另一面。这与作者所在的学科有很大的关系。他意识到,不了解周作人,则无法完整廓清五四的基本话题。他研究背后的所指,主要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以及这独立性丧失的问题。在鲁迅与周作人之间,现代文化的路径的多种可能性出现,涉及文化史生动的一页。所以,这些思考给他带来的兴奋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周氏兄弟那里所延伸出来的主体性意识、知识人与大众的关系话题、启蒙的盲点、思想与实践等,都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期待。在研究中,他以多方位的角度面对问题,对知识分子的拷问多于对文化机体的审视。鲁迅与周作人对于中国读书人弱点的批判,被钱理群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

  以学术的话语与现实对话,不仅受五四遗产的启发,也有他在“文革”留下的经验的触动。他看到了历史的连续性,因为他的信仰与困惑都在一个逻辑链条里出现。他后来不断介入对于当代文化的思考,离不开的是这些资源。当儒学风甚盛的时候,他借用鲁迅思想讨论三十年代有关古代文化的几次交锋问题;当左右派对立的时候,他有《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空间位置的移动》的演讲;当中小学教育的问题暴露后,他主编的课外语文读本,在思路上有智性和趣味的元素,都和周氏兄弟的逻辑相关。可以说,在与现实对话里,他巧妙地延伸了周氏兄弟的智慧。

  周氏兄弟的反目,看似兄弟间的摩擦,实则也是知识分子分化的象征。钱理群在这里看到了大道多歧,自己也未尝不是在一条歧路上。他觉得,多年来自己的徘徊、焦虑等复杂心绪,都可以在前人的文本里找到对照的元素。而自己不也正是游移在鲁迅与周作人之间么?

  在他的学术漫笔里,父爱感与孩童之心俱在,乃至讨论问题的时候,自以为通晓世故的他,其实露出天真的诡异。胡风说自己缺少鲁迅的刻毒,钱理群亦然。因为他内心有一个平静的周作人在。在回望历史与面对现实的时候,他有时候让我想起胡适的影子,你看他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路,与胡适的思想多么接近。而他的趣味又在周作人式的语境里,他谈散文的味道,言及北京与上海的文化沿革,在精神趣味上是苦雨斋的余音无疑。

  钱理群在北大课堂上的风采还一直被人们所追忆。他的敢于直面当下风气的目光,那些不断拷问人的灵魂的言语,怎样地激动了青年学子们。他的著述惊人,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问世。那些挑战性的话语,对于学校多不合乎时宜,但触动到了国民的麻木的神经,给思想界注入的是一股生气。

  钱理群叱咤风云的姿态,像一个斗士。但面对无数的难题,则又时常反身自问。一方面无畏地走着,一方面又迟疑于十字路口。当面对论战与批评的时候,他的悲壮感是隐含在词语的背后的。有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是充满了一种无力感的人。当现象界越来越复杂,知识界的争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在复杂性里涌出了一种无法理清的困顿。这在根本层面是与鲁迅相通的。他说:

  我已经没有能力来解释周围的世界,也没有能力作出明确的判断——而我们又处在一个要求站队的时代,总是在要求人们明确表态:赞成,或者反对。而我的反应、态度却往往是复杂的,立场就不免是模糊的:很可能是既不赞成(反对)这,又不赞成(反对)那,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就会成为“公敌”,就得“横站”。而实际上我究竟赞成什么,主张什么,自己也想不清楚:我只能说“不应该”这样那样,对“应该”怎样,交的是一张白卷。而且说到底,我对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也是怀疑的。于是就只剩下无词的言语,只能沉默。(《我的精神自传》325页)

  以周氏兄弟当年的某种方式,进入与今天社会对话的路途,他复活了一种理想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他又像五四的遗民,被中断的历史,在他那里被一次次接通,我们都成了那逻辑链条的一部分。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