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兰州市与兰石化60年情仇:企业终究只是城市的过客

兰州市与兰石化60年情仇:企业终究只是城市的过客

时间:2015-01-28 10:46来源:凤凰城市 作者:张五明
1月22日,雾霾再次笼罩北京,空气污浊,晦暗沉闷;而1200公里外的兰州,依旧持续着几天来的明媚。

  1月22日,雾霾再次笼罩北京,空气污浊,晦暗沉闷;而1200公里外的兰州,依旧持续着几天来的明媚。

  对于素有污染盛名的兰州,这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一个在兰州广为流传的笑话是:很多年前,美国的间谍卫星侦察发现,中国大城市中的兰州消失了,以为中国有什么特殊的办法在隐蔽这座城市,搞核武器或者其他什么试验。最后发现,其实是兰州大气污染极为严重。

  不过,2015伊始,兰州以“环境问题”为导火索,突然闯入公共视野,令举国舆论震惊:1月10日,兰州市环保局公开发文声讨本地最大央企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屡次跑、冒、滴、漏,致使环境污染,谴责其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还紧抱央企“大腿”的背景下,即便不考虑兰州石化在兰州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地方政府以如此严肃、正式的举动向一家央企公开发难,也颇为罕见。

  尽管随后兰州市长袁占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市环保局的行为事先并不知情,兰州石化面对兰州官方给出的“台阶”,亦旋即表态,将积极整改;但兰州石化内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兰州政府实际上是在假环保之名逼其搬迁。

  对于了解兰州的人而言,兰州石化及其前身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公司在兰州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甚至可以说,兰石化一度是兰州最耀眼的城市标签;然而,最终兄弟反目。

  那么,这个自1958年成立、伴随兰州城市变迁接近60年的老牌央企兰石化与兰州这座西北工业城市之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未来情势又将如何演变?

  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类似兰州与兰石化这种大型企业与城市紧密共生的不在少数;兰州政府与兰州石化的爱恨情仇,某种程度上既是一个缩影,也将为同类城市提供镜鉴。

  回击:“没有兰石化,哪来今天的兰州?”

  一切看起来似乎早已恢复了平静。

  刘常保和老伙计们一如往常,在下午三点钟之前聚集在小区的院子里享受冬日斜阳。

  刘常保今年83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兰州化学公司退休。他的住所在兰州西固区,兰州石化便驻扎于此。除厂区外,大量的职工家属院占据着西固城区的核心地段。这些老式小区甚至超过了兰州石化乃至西固区的年龄——刘常保住的楼房由苏联人1958年援建,至今已57年,虽然外墙已斑驳不堪,但楼梯、房檐等细节的设计依稀显示着当年的东欧风格。

  小区的围墙将那些老得几乎可进博物馆的居民楼,隔绝在熙熙攘攘的现代建筑之外,以至于当踏入小区后,会让人产生向回穿越了几十年的错觉。

  在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些小区都处在静谧之中——兰石化的年轻职工几乎不在这里生活。直到下午三点之后,三三两两的离退休老人才走出家门,在小区的院子里享受一两个小时冬日暖阳。入秋之后,刘常保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和老邻居们在家门口晒太阳。在三点钟之前,这些最年轻也年过古稀的兰石化退休老人就基本聚齐了。尽管每个人在这里都生活了50年以上,口音却是夹杂着全国各地方言的普通话。

  “我们都是‘一五’期间过来支援大西北的,第一批进兰石化的人,几乎没有本地人。”刘常保点起一支烟,像是沉浸在回忆中,随着烟丝的燃烧他也陷入沉默,许久,他叹了口气,一一介绍身边的花发老人,“这是辽宁的,这是黑龙江的,这是湖北的……”他把烟掐灭,“我们这帮人把一辈子都给了兰州的石油化工,甚至把儿子、孙子都献出来了。”

  平静的晚年生活,却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兰石化与兰州市政府直接的冲突。

  “现在嫌弃我们,没有兰炼、兰化,哪来今天的兰州!”一位老人愤然道。谈及兰石化未来搬迁的可能性,“活着是看不着了,兰石化这么大个摊子,就算有钱,没个十几年也搬不动。”刘常保指了指不远处年岁稍小的一群老人笑道:“他们管我们这帮老头叫‘等死队’,我们这批人死了,就没人记得起兰石化以前的西固是什么鬼样子了。”

  缘起:第一个石化基地布局兰州

  刘常保来自上海,1950年代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某化工研究院,没想到在北京工作不久,他便再次与西北结缘。

  “那时正在南京出差,等回到北京,发现宿舍行李都被运走了。”年轻的刘常保就这样和他的同事“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兰州西固参加兰州化学公司的筹建。

  背景是,1953年,中国与苏联签订的援建协定中明确:建设一个年处理原油100万吨的石油炼制厂和三个化学厂。

  之所以选址兰州,主要考虑彼时中国最大的油田坐落于甘肃玉门,兰州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方便原油运输,另一方面东出600公里便可达中国中、东部地区石油消费市场。同时,矿产资源丰富的甘肃,本身也是国家规划的新工业基地。

  1954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率相关部局官员和苏联专家赴兰选址。

  据原甘肃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江林回忆,当时围绕兰州城区东西两个盆地——榆中和西固各有一处备选址,但榆中缺水,建设引水工程成本将大幅度增加,遂定于兰州城区以西20公里处的黄河上游的西固。

  在今天看来,将工业区建设在城市的上风上水处无疑是个常识性错误,但在当时“没想到两个城区最后能连在一起,而且那时也没有环保意识。”

  失误的选址,为兰州日后严重的污染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50年代,不要说兰州,就是整个甘肃也几乎没有石油化工人才。在中央完成包括如今兰州石化前身的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公司在内的几个重点项目布局之后,开始动员全国力量支持“两兰”建设。

  来自东三省、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四川16000多名青年知识分子会聚兰州西隅的不毛之地。刘常保就是其中之一。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