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两兰”与兰州的“亲密关系”,从中央到甘肃省也往往愿意通过人事调整实现企业与城市的融合发展。在这期间,多位“两兰”领导进入兰州市乃至甘肃省任职。1983年兰州市委、市政府班子中,时任市委书记王金堂和副书记、市长柯茂盛,就均出自“两兰”。 在对各自职责和权利形成“默契”以后,建厂十年后的“两兰”与兰州政府的关系亦从“蜜月期”逐渐趋于稳定。 暗战:从权责博弈到土地之争 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两兰”经历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动荡时期。 改革开放后,国家区域政策和投资逐渐向东部地区倾斜,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出于稳定考虑,对于西部的大型国企,中央的态度是“按兵不动”:西部国企生产的产品依然按照计划价格供应全国各地。 而同一时期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产品的价格陆续开放,按照市场价格供居民购买。这使得“两兰”生产的成品油、化肥、塑料等产品要压缩利润甚至赔本生产,而采购成本却大幅度增长,形成“一个萝卜两头尖”的困局。 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从“两兰”拆分的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当年分别巨亏5.9亿和6.8亿元,兰州石化公司被列为特困企业。 这时的“两兰”,亟需将一些“副业”开销甩出去以维持生存,于是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兰州市政府。 但此时,兰州的日子更不好过。 “两兰”凭借二三十年来攒下的“家底儿”尚能勉力维持,而坐落在兰州的其他国企则纷纷坠入倒闭的深渊。 当年赫赫有名的兰棉厂、兰高阀、兰石厂、西固食品厂、兰通厂、二通厂等数十家大型国企,或是接连倒闭,或是名存实亡。这使得兰州乃至甘肃全省的财政收入锐减,沉重的社会负担让兰州政府自顾不暇,又如何有精力替“两兰”背包袱? 据刘常保回忆,90年代初,他所在的兰化还能正常发工资,他爱人所在的404厂已是入不敷出。“那时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非常紧张,每天处在焦虑之中。” 另一方面,之前“两兰”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职工和家属人口也快速增长。企业遇到困境后,社会不稳定因素和治理成本大幅提高。在许多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协调的事务上,一旦涉及实际利益,没有隶属关系的“两兰”对政府的政令并不买账,这使得曾经恨不得“穿一条裤子”的兰州政企之间逐渐产生了裂痕。 基于在中国工业布局中的特殊地位,“两兰”的困境得到中央高层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两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分拆和重组,最终在2007年,“两兰”变“一兰”,合并为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隶属中石油,局面稍有好转。 2010年以后,经多方协调,一些曾经归“两兰”管辖的学校、医院和其他事业单位,陆续从企业剥离出去,兰州石化得以轻装上阵。企业与政府近20年来的磕磕碰碰也逐渐修复。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景气周期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房地产业的火爆,兰州城市空间不足的弊病日益凸显。 兰州城沿着黄河河谷而建,黄河穿城而过,城市呈东西狭长状,南北两侧皆为山地。用当地人的话形容,“兰州是个三明治,南北两山是面包,黄河是烤肉,兰州城就是中间的生菜”。 特殊的地形极大地限制了兰州经济和城市空间的发展,不仅使得兰州政府没有足够的土地用以招商引资,同时地价的上涨也让兰州在与周边省市的竞争中缺乏政策优势。在几次削山造城皆因成本过高而失败后,兰州政府开始将目光瞄向兰州石化驻扎的近30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 2012年,兰州新区获国务院批复,包括同为国家“一五”重点项目兰石集团在内的许多国企纷纷迁往新区后,兰州政府着手考虑开展兰州石化的搬迁事宜。 经过一系列谈判,同年,中石油原则性同意兰州石化迁出城外,但因涉及巨额搬迁费用和复杂的重建,出城入园再次被搁置。兰州石化与兰州政府稍有缓和的关系,再次蒙霜。 “现在市领导来兰州石化调研、拜年的次数,比原来少多了。”刘常保说。 激化:“每年总得添点乱子” 打碎兰州石化与兰州政府仅存的一点“面子关系”的,来自于环境治理。 事实上,兰州的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其中兰化所在的西固,尤为严重。 多位“两兰”老职工回忆,早在文革时期,西固的大气污染问题就在当地议论纷纷。“那时一进西固,整个城市都充满呛人的气味,厂区更是没法待。” 据刘常保介绍,他身边的老同事和工友很多患癌症去世,呼吸道疾病更是普遍。“但当时从厂子到个人,从来也没想过环境和健康问题,就想着怎么能增产提高效益,完成国家任务,兰化的产业性质决定我们每天都得和剧毒品打交道。” 到了2005年前后,兰州的大气污染程度达到高峰,甚至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兰州也被外界评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此后,兰州政府拿出铁腕手段着手治污,关停小企业,对大型企业限令整改。“两兰”也先后投入数十亿元用于设备改造。 刘常保回忆,当时兰化生产化肥要排出大量氧化氮,厂区上空黄烟滚滚。“那些排出的氧化氮可以再利用,每秒就要流走一块钱。后来改善了生产工艺,污染也解决了。” 经过多年治理,兰州空气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2014年,兰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0天,优良率达到80%以上。治污成为兰州政府最引以为荣的政绩。 然而,恰恰在兰州最自豪的政绩上,兰州石化一次次打着政府的耳光。2005年以来,兰州石化因为设备老化、监管不严,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爆炸、侧漏、火灾,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甚至付出了人命的代价。 “每年都得添点乱子。”谈到兰石化,当地官员私下表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