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解密安邦模式:全球扫货出手土豪

解密安邦模式:全球扫货出手土豪

时间:2015-02-02 09:57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国际金融报
整个2014年,“安邦”几乎成了“有钱任性”的代名词。


 柏可林 摄
 

  整个2014年,“安邦”几乎成了“有钱任性”的代名词,那些关于它的“土豪行径”甚至让人觉得,与其说它是一家保险公司,还不如说它是一家投资公司。

  这家在本土寿险市场位居第八的保险公司,去年以来无比强势地在全球疯狂扫货,手笔之大令人侧目。相关统计显示,“有钱任性”的安邦集团2014年“撒钱”超过400亿元,同时其注册资本也在2014年两度扩充,从120亿元增至619亿元。在国外,安邦收购比利时FIDEA保险公司100%股权,并购德尔塔·劳埃德比利时银行,此外更是一掷千金地从希尔顿手中接盘久负盛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而在国内,安邦同样是频频“出镜”,将民生、招行、金地等公司的股份收入囊中,持仓A股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一年内上了好几次头条。

  10家子公司、近万亿元资产规模、619亿元资本金,实现这一切,安邦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纳闷:一家最初注册资本仅为5亿人民币、一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保险公司,凭什么能够实现如此迅速的崛起?

  力推投资型财险

  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安邦保险,让业内人士大呼“有钱就是任性”,那么在“卖保险”这一“看家本领”上,安邦的表现究竟如何?

  从原保费收入来看,安邦的业务并不出色。截至保监会发布的2014年1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其财险原保费收入为46.14亿元,人寿原保费收入482.08亿元,和谐健康险保费收入仅有1.11亿元。

  在新兴保险公司纷纷谋求集团化之即,安邦意识到,保险公司仅靠“卖保险”无法令其真正“发家致富”,因此亦开始一改单机构运作格局,走上扩张之路。事实上,安邦在短期内迅速实现扩张,最离不开的是雄厚资金的支撑。资料显示,安邦保险集团的前身为安邦财险,2004年由上汽集团联合中石化等数家央企设立,注册资本仅为5亿元。因股东雄厚的资本实力,成立后的安邦财险接连增资,2009年时已至51亿元,并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了寿险和健康险领域。2012年,安邦保险集团成立,旗下拥有寿险、财险、健康险等多家子公司。

  一位财险公司高管透露,2014年安邦销售的投资型财险规模可能高达千亿元,这才是安邦“有钱”的最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保监会对投资型财险产品的监管较为严格,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型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对财险公司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的资质、销售规模和期限等作出了严格规定。

  该文件下发之后,投资型财险几乎退出市场,安邦却对其青睐有加。保监会官网显示,2010年批准安邦销售“安邦稳赢”和“安邦共赢”投资型综合保险,总体销售规模不得超过100亿元,销售期限为两年。当年安邦财险便销售了92.54亿元。事实上,安邦在2009年已有所试水,规模达109.21亿元。

  在保险业回归保障,回归保险核心优势的大环境下,安邦保险的发展模式无疑显得另类且激进。由于保险卖纯理财产品,成本要高于基金公司,因此寿险公司银保渠道负责人纷纷表示对安邦的激进模式不敢认同,承诺的收益高,成本增加对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的要求很高,一旦风险累积形成滚雪球效应,投资不能覆盖成本出现破产,这些公司便无法保全自身。

  保险业专家宋聆告诉记者,投资型财险风险与生俱来,当初安邦或许并未把这一块业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正是它,为安邦在2014年的“几场大战役”准备了足够的“弹药”。

  此外,宋聆还指出,如果把保险牌照当作投资牌照看,眼下恐怕没有比保险牌照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险资可以直接投资:包括股权、创投、股指期货、各类股票等在内的权益类资产;包括不动产、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在内的不动产类资产;包括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结构性存款等,还有基本不设限制的固定收益类、流动性资产。境内和境外的投资空间都非常大。“可以说,险资运用的核心就是买买买。你们不能买的,我都能买;你们没钱买的,我也能买;你们需要专门立个项目买的,我则不用太细致的区分,掏出钱来:买!”

  举牌增持银行股

  安邦以举牌招行闻名,也在招行上获利最多。与安邦保险在民生银行身上“旋风式”的增持不同,安邦对于招商银行的增持显得极有耐心,且意志坚决,有一点基金定投的味道,只不过规模上全都是大手笔。

  2013年12月份,沪市大宗交易平台惊现“土豪式”交易,招行被以高于市价10.7%的价格成交11.33亿股,占该股总股本4.5%,金额高达136.78亿元,远超2012年花旗太保换手浦发银行大宗交易,成为当时A股史上最大笔大宗交易,该笔交易的买家同样就是安邦保险。此后,安邦保险对于招商银行的增持虽然从公开披露中消失,仅在财报中有所反应,但实际上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

  2013年年底,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显山露水的安邦保险对招行发动了第一次举牌,每股12.07元的成交价格远高于10.9元的市场价格,舆论一时哗然,据市场人士测算,安邦保险当时动用的资金或高达136亿元,“土豪”标签并不浪得虚名。

  而在对民生银行的投资上,安邦却显得更加来势汹汹。

  2014年12月1日,安邦保险首次持有民生银行5%的股权并发动举牌,之后旗下的四家公司五个账户集体出动,甚至还动用了罕见的“安邦保险集团-资本金”账户,势在必得的决心可见一斑。

  港交所披露了安邦保险对民生银行2014年11月以来的七条交易数据。数据显示,安邦保险在11月28日以7.25元/股的低价进行增持,但买入数量只有约350万股,买入后刚好达到5%比例。此后,安邦保险在12月17日和12月22日的两次增持高达8亿股以上,但都买在高位,价格分别9.234元和10.354元。

  安邦成为民生银行第一大股东,同时提名52岁的姚大锋进入民生银行董事会,这一议案已于12月23日成为现实。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