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能否助瘾君子走向新生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与毒品有关的新闻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禁毒也好、戒毒也好,均是世界性的难题。各地实践证明,复吸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普遍受到歧视,就业、生活均成问题。8个月前,《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四川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时获悉,该所将推出“绿色回归家园”远景规划,对戒毒理念、戒毒方法进行全新探索——即要把一片山林岭地打造成“世外桃源”,为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和社会吸毒人员提供生理复原、心理矫治等戒毒康复服务,提供就业和居家。如今,记者重访这片土地,发现“桃源”里已经有了入住“居民”。 四川省绵阳市。 6月20日上午时分,从凌晨开始雷声隆隆的大雨已经变得稀稀落落。 记者与国家禁毒委官员、北京大学教授、四川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一道,乘车驶出绵阳城区,前往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山峦上建造的“绿色回归家园”。 “绿色回归家园”迎来“居民” 车子拐进山野之中,越镇穿村,沿蜿蜒窄道颠簸上行。十几分钟后,车至半山腰停下,大家换上高腰雨靴、打开雨伞,冒雨步行登山。 满天阴云,远山迷蒙,一条红蓝相间簇新的宽幅彩条塑布覆盖在山道上,逶迤上行,极为醒目。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彩条塑布上山,彩条塑布下泥路烂软…… “欢迎,欢迎。” 小雨零星飘落,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党委书记杨春林和政委张卫国已经等候在“绿色回归家园”院门外的山道上,杨春林与《法制日报》记者握手时说,“我们又见面了”。 去年10月28日,《法制日报》记者连续两天采访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详细了解到了“绿色回归家园”的设计动机、调研内容及规划目标。 当时,最引起记者关注的是——“绿色回归家园”远景规划,这家强制隔离戒毒所拟将行政划拨的3800亩山岭林地打造成集旅游、居家、室内加工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其动机是为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和社会吸毒人员提供生理复原、心理矫治、健康行为复原训练和社会功能复原等戒毒康复服务。 在那次采访中,记者上山参观了刚刚建设好的“绿色回归家园”。 时隔8个月,记者此次上山采访,得知“绿色回归家园”已有30余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住。 戒毒监管理念颠覆性改变 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监管区与山峦上的“绿色回归家园”相距约6公里,这里的人们提到两地时,习惯把前者称为“山下”,把后者称为“山上”或“家园”。 记者参观“山下”监管区时得知:监管区占地面积约180亩,内建3个集中监管区和1所医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这里建有两道围墙,外围墙高约5米,长约3000米,内围墙高约4.5米,长约800米。 记者来到监管区大门前,强制隔离戒毒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各管理区大门建有AB电子门,戒毒人员生活、生产、就医等场所均设有门禁系统,戒毒人员活动区域均安装监控摄像头,有民警全天24小时值守,对戒毒人员学习、生活、劳动和就医实现不间断监控。 眼前的高墙、铁门、监控镜头,无疑将“强制”、“隔离”、“戒毒”这些冷峻字眼化为具象现实,但近年来这里对戒毒人员的监管理念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2008年8月14日,这里正式亮出“四川省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牌子,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2009年6月25日,一项以“多元整合、积极戒毒、生命复原”为理念的“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在这里正式对外发布。 2010年11月,北京大学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学科研基地在这里挂牌。 2011年2月,这里完整提出了建设戒毒人员“绿色回归家园”的构想。 据记者了解,建设戒毒人员“绿色回归家园”构想的提出,隐含着绵阳强制隔离戒毒所面对严峻现实挑战的忧虑。 杨春林告诉记者,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内,即使符合社会适应性考验的考核条件,也不适合把他们直接送回原来的居住地接受考验,因为这里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来自这家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分析意见认为:戒毒人员一旦离所,依该所现有条件根本无法实现监管;家属是否有能力和条件做好考验期内的配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社区戒毒工作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没有建立起衔接制度或没有配套人员,戒毒人员离所后往往不能获得必要帮助。于此,一个顺理成章的构思是:如果能够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建设一个回归社会适应性考验基地,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从构想理念变成建设设施,“绿色回归家园”今天已推进到入住“居民”的试运行阶段。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