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2月20日报道 【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2月18日文章】题:中国采取行动终结与美国的相互依赖(作者斯蒂芬·罗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期待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以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为基础的出口和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华丽转身,变为对消费支出和服务业的依赖度大幅上升的增长模式。美国乃至世界对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的依赖已有30年,还没有做好应对中国经济放缓的准备,而日益以消费支出和服务业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笔者的新书《失衡:美国和中国的相互依赖》的基本主题。 如果没有来自美国消费者的外部需求,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不可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取得异乎寻常的成功。中国还严重依赖美元,让币值被低估的人民币以美元为锚,以提升出口竞争力。美国则严重依赖中国生产的廉价商品,以提高收入有限、处境困难的消费者的购买力。美国还要靠中国的剩余储蓄来帮助其填补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储蓄缺口,并利用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海量需求来为巨额财政赤字埋单,同时补贴美国的利率。 然而,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终究是一种权宜婚姻而不是爱情。这两个合作伙伴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摩擦,其中一方已经决定要走自己的路了。毫无疑问,这一方是中国。 过去几年中,中国领导层围绕本国增长和发展战略的大转变展开了辩论。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众多改革措施中,有些旨在改变长期没有保障的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包括:修改计划生育政策和户籍制度;向利率市场化过渡,提高中国储户长期受到抑制的收益;国企要将利润的30%上缴公共财政,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等安全网项目提供资金。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新的强有力的执行机构,该机构应该能够非常有效地将这些改革措施付诸实施。 笔者在写《失衡:美国和中国的相互依赖》一书时,尚不了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惊人结果。 我曾断言,除了迅速采取行动将促进消费战略付诸实施外,中国别无选择。2008至2009年的大危机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中国的外部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与日俱增的内部失衡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退化与污染、收入不均日益严重、恐惧驱动的预防性储蓄大幅上升等--表明,旧模式正在过时。笔者认为,需要在结构再平衡方面采取紧急行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正当其时,而且行事风格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 在笔者看来,这注定了美中相互依赖关系的命运。中国正坚定不移地走在将使自己从拥有剩余储蓄变为吸收储蓄的道路上--不再倾向于把资金借给美国,而是越来越重视把储蓄用于建立社会安全网。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终生产者的中国现在决心也要当消费者了。 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最终消费者、依然依赖中国的廉价商品和资金的美国要对这种转变做何反应呢?笔者在书的最后几章回答了这个问题。对增长乏力的美国经济而言,这很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一条路充满风险:如果储蓄短缺的美国坚持老一套,但又发现自己无法享用来自中国的商品和资金,美国将会遭遇通胀走高、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弱的局面。另一条路则是机遇之路:美国可以采取新的增长战略--不再过度消费,转而迈向基于储蓄和投资的经济复兴。这样,美国就可以从出口、特别是对华出口中获得支持。中国市场对美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能为重新聚焦的美国经济带来好运。 对美国和中国而言,相互依赖的日子即将结束。中国正独自闯出一条新路来。如果美国不这样做,它将会付出沉重代价。我们只能希望华盛顿抓住机会,将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转化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新来源。长期担心中国会出现最糟糕局面的金融市场也需要认识到这一点。 (编辑:红云) |